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 JGJ 297-2013 现行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of buildings 收藏

发布日期:2013-06-09

实施日期:2013-12-01

主编部门:

主编单位:广州大学

主要起草人:周福霖,周云,吕西林,程绍革,郭彦林,翁大根,李爱群,李宏男,叶列平,滕军,刘伟庆,闫维明,谭平,吴波,苗启松,曾德民,张文芳,刘文锋,叶燎原,苏经宇,刘维亚,吴从永,陈清祥,徐斌,宫海,徐赵东,潘鹏,潘文,尹学军,刘康安,佟建国,张敏,徐丽,陈明中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标准书号:15112·23744

出版时间:2013-09-01

售价 13.80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震作用与作用效应计算、消能器的技术性能、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消能部件的连接与构造、消能部件的施工、验收和维护。

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新建建筑结构和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加固的消能减震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及有特殊要求的新建建筑结构和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加固的消能减震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震作用与作用效应计算、消能器的技术性能、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消能部件的连接与构造、消能部件的施工、验收和维护。

本规程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广州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广州大学(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邮政编码:510006)。

本规程主编单位:广州大学

本规程参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同济大学 清华大学 东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太原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云南大学 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 上海隆诚实业有限公司 上海材料研究所 上海蓝科建筑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昆明理工大学 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 南京丹普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国方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容大结构减振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赛弗工程减震技术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周福霖 周云 吕西林 程绍革 郭彦林 翁大根 李爱群 李宏男 叶列平 滕军 刘伟庆 闫维明 谭平 吴波 苗启松 曾德民 张文芳 刘文锋 叶燎原 苏经宇 刘维亚 吴从永 陈清祥 徐斌 宫海 徐赵东 潘鹏 潘文 尹学军 刘康安 佟建国 张敏 徐丽 陈明中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王亚勇 汪大绥 莫庸 娄宇 郁银泉 冯远 薛彦涛 方泰生 章一萍 陈星 吴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48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 297-2013,自2013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1.1、7.1.6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年6月9日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要求

3.2 消能器要求

3.3 结构分析

3.4 连接与节点

3.5 消能部件材料与施工

3.6 耐久性规定

4 地震作用与作用效应计算

4.1 一般规定

4.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4.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4.4 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

5 消能器的技术性能

5.1 一般要求

5.2 位移相关型消能器

5.3 速度相关型消能器

5.4 屈曲约束支撑

5.5 复合型消能器

5.6 消能器性能检验与性能参数确定

6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

6.1 一般规定

6.2 消能部件布置原则

6.3 消能部件设计及附加阻尼比

6.4 主体结构设计

6.5 消能减震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7 消能部件的连接与构造

7.1 一般规定

7.2 预埋件计算

7.3 支撑和支墩、剪力墙计算

7.4 节点板计算

7.5 消能器与结构连接的构造要求

8 消能部件的施工、验收和维护

8.1 一般规定

8.2 消能部件进场验收

8.3 消能部件的施工安装顺序

8.4 施工测量和消能部件的安装、校正

8.5 消能部件安装的焊接和紧固件连接

8.6 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验收

8.7 消能部件的维护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制订说明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2 Terms and Symbols

2.1 Terms

2.2 Symbols

3 Basic Requirements

3.1 General Requirements

3.2 Requirements of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s

3.3 Structural Analysis

3.4 Connection and Joint

3.5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Parts

3.6 Durability Requirements

4 Earthquake Action and Seismic Effects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4.2 Horizontal Earthquake Action

4.3 Vertical Earthquake Action

4.4 Effects of Combinations of Loads and Seismic Actions

5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s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5.2 Displacement-Dependent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s

5.3 Velocity-Dependent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s

5.4 Buckling-Restrained Braces

5.5 Composite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s

5.6 Test and Determination of Performance Parametersof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s

6 Design of Energy Dissipation Buildings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6.2 Distribution Principle of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s

6.3 Design of Energy Dissipation Parts and Additional Damping Ratio

6.4 Design of Main Structure

6.5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of Energy Dissipation Buildings

7 Connecting and Details of Energy Dissipation Parts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7.2 Calculation of Embedded Parts

7.3 Calculation of Brace,Pier and Shearwall

7.4 Calculation of Gusset Plate

7.5 Connecting Details between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s and Main Structures

8 Construction,Quality Acceptance and Maintenance of Energy Dissipation Parts

8.1 General Requirements

8.2 Site Acceptance of Energy Dissipation Parts

8.3 Installation Sequence of Energy Dissipation Parts

8.4 Construction Survey,Installation and Correc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Parts

8.5 Weld and Fasten Connec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Parts

8.6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Acceptance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8.7 Maintenance of Energy Dissipation Parts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1.1 消能减震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消能减震结构的各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消能部件和抗侧力构件承担。

2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消能减震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 8度及8度以上的大跨度与长悬臂消能减震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消能减震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本条规范于2022年1月1日被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废止)

7.1.6 与位移相关型或速度相关型消能器相连的预埋件、支撑和支墩、剪力墙及节点板的作用力取值应为消能器在设计位移或设计速度下对应阻尼力的1.2倍。

(本条规范于2022年1月1日被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废止)

浏览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