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核电厂抗震设计标准 GB 50267-2019 现行
Standard for seismic design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收藏

发布日期:2019-11-22

实施日期:2020-06-01

主编部门:中国地震局

主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主要起草人:谢礼立,张敏政,方庆贤,常向东,葛鸿辉,李忠诚,王春明,赵凤新,陈矛,孔宪京,于海英,潘蓉,林皋,王强,白文婷,李强,杨建华,谢永诚,董占发,梁兵兵,黄小林,徐定耿,袁晓铭,张超琦,张周红,辛鸿博,翟长海,郑文忠,戴君武,田金梅,卢实,刘强,李锡华,李建波,周本刚,赵振东,鲁亮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标准书号:155182·0625

出版时间:2020-05-01

售价 26.22

本标准修编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极限安全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不大于0.5g地区的新建压水堆核电厂的抗震设计,其基本原则和抗震计算方法也适用于重水堆、气冷堆和快中子堆核电厂。

本标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9〕88号)的要求,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对《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 50267-97进行修编而成。

本标准修编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要求,设计地震动,地基、基础和边坡,安全壳、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结构和地下管道,设备和部件,工艺管道,地震监测与报警等。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与原《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 50267-97相比,在沿袭核电厂物项的抗震分类(抗震Ⅰ类、抗震Ⅱ类和非核抗震类)的同时,删除了有关各物项具体抗震分类的示例;

2.制定了保障核安全相关物项完整性和使用功能的抗震验算原则,增加了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和进行抗震概率安全分析的建议,修改了有关采用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局部修改和完善了有关土结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和阻尼比采用的规定,增加了涉及土结相互作用分析、地震作用最大值计算、多点输入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楼板谱的使用以及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概率评估参考方法等;

3.删除了涉及厂址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条款和有关地震动衰减关系,修改和完善了有关生成人造地震动时程的内容,增加了确定非基准点地震动的条款,补充了有关标准地震设计反应谱和功率谱计算参考方法;

4.在地基和边坡的抗震稳定性分析中,当采用拟静力滑动面方法时将地震动输入由固定的地震系数改为由地震安全性评价得出的设计基准地震动,规定了更严格的饱和土液化判别和液化土处置要求;

5.增加了适用于钢安全壳的荷载组合规定,充实了地下结构采用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修改和充实了有关地下结构地震作用计算的拟静力方法,统一了设备、管道有关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的规定,统一了设备与管道在地震疲劳分析中有关荷载循环次数的规定,删除了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中涉及不确定性处理方法的规定,修改了设备抗震分析的等效静力算法,增加了管道设计中建模、分析、采用频率相关阻尼比以及有关抗震措施和设置阻尼器的要求,将设备和管道采用的容许应力和设计限值做了统一规定,并修改充实了相关内容;

6.细化、完善了有关设备抗震试验鉴定方法的内容;

7.在地震监测与报警系统的设置要求中,取消了基于极限安全地震动幅值设置传感器的有关规定,提出了对系统设备更高的技术指标要求。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地震局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和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29号,邮编:150080)。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标准参编单位: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

大连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本标准参加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同济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谢礼立 张敏政 方庆贤 常向东 葛鸿辉 李忠诚 王春明 赵凤新 陈矛 孔宪京 于海英 潘蓉林皋 王强 白文婷 李强 杨建华 谢永诚 董占发 梁兵兵黄小林 徐定耿 袁晓铭 张超琦张周红 辛鸿博 翟长海 郑文忠 戴君武 田金梅 卢实 刘强 李锡华 李建波 周本刚 赵振东 鲁亮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周福霖 乔治 王明弹 夏祖讽 倪武英 毛庆 黄世敏 李小军 吕西林 孙福梁 李山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2019年 第332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核电厂抗震设计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核电厂抗震设计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267-2019,自2020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3、1.0.5、3.1.2、4.1.1、4.4.3、5.2.3、5.3.1、5.4.1、1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 50267-97)同时废止。

本标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9年11月22日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要求

3.1 抗震概念设计原则

3.2 计算模型

3.3 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3.4 楼层反应谱

3.5 结构和材料的力学参数

3.6 作用效应组合和抗震验算

3.7 抗震措施

4 设计地震动

4.1 一般规定

4.2 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

4.3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4.4 非基准点处的设计地震动

5 地基、基础和边坡

5.1 一般规定

5.2 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

5.3 边坡的抗震稳定性验算

5.4 地基液化判别

6 安全壳、建筑物和构筑物

6.1 一般规定

6.2 作用效应及其组合

6.3 抗震验算

7 地下结构和地下管道

7.1 一般规定

7.2 地下结构的地震作用

7.3 地下管道的地震作用

7.4 抗震验算

7.5 抗震措施

8 设备和部件

8.1 一般规定

8.2 地震作用和地震作用效应

8.3 作用效应组合和设计限值

9 工艺管道

9.1 一般规定

9.2 地震作用和地震作用效应

9.3 作用效应组合和设计限值

9.4 抗震措施

9.5 阻尼器

10 地震监测与报警

10.1 一般规定

10.2 系统设备的布设

10.3 设备功能与指标

10.4 设备维护与检修

附录A 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分析

附录B 地震作用最大值的组合

附录C 多点输入地震反应分析

附录D 设计楼层反应谱的调整

附录E 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概率评估参考方法

附录F 标准设计反应谱

附录G 目标功率谱密度的参考计算方法

附录H 建筑物、构筑物的作用效应组合和分项系数

附录J 地下结构抗震计算的拟静力方法

附录K 设备抗震鉴定试验

附录L 设备、部件的容许应力和设计限值

附录M 工艺管道应力限值和应力指数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2 Terms and symbols

2.1 Terms

2.2 Sym bols

3 Basic requirements

3.1 Principle of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3.2 Com putation model

3.3 Computation methods of earthquake action

3.4 Floor response spectrum

3.5 Mechanical parameter of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3.6 Combination for action effects and seismic checking

3.7 Aseismic measures

4 Design ground motions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4.2 Parameters of basic design ground motions

4.3 Time histories of design ground motions

4.4 Ground motions in non-datum points

5 Foundation,base and slope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5.2 Seismic checking for foundation and base

5.3 Seismic stability checking for slope

5.4 Determination of soil liquefaction

6 Containments,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6.2 Effects of action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6.3 Seismic checking

7 Subterranean structures and subterranean pipes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7.2 Earthquake actions of subterranean structures

7.3 Earthquake actions of subterranean pipes

7.4 Seismic checking

7.5 Aseismic measures

8 Equipments and components

8.1 General requirem ents

8.2 Earthquake actions and effects of the actions

8.3 Combination for action effects and limiting design value

9 Process pipes

9.1 General requirements

9.2 Earthquake actions and effects of the actions

9.3 Combination for action effects and limiting design value

9.4 Aseisnuc measures

9.5 Dampers

10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alarm

10.1 General requirements

10.2 Device configuration of the system

10.3 Device function and technical index

10.4 Maintenance and overhaul of devices

Appendix A Analysis of foundation-structure interaction

Appendix B Combination for maximum earthquake actions

Appendix C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of structure subjected to multiple inputs

Appendix D Adjustment of design floor response spectrum

A ppendix E Reference method for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safety probability estimates

Appendix F Standard design response spectra

A ppendix G Referenc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target power spectral density

Appendix H Combination for action effects and partial factors for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Appendix J Quasi-static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subterranean structures

A ppendix K Seismic evaluation tests for equipm ents

Appendix L Allowable stress and limiting design value for equipments and components

Appendix M Stress limit and stress index for process pipes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浏览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