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厂设计(第二版) 

作者:钟淳昌,戚盛豪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8-01

ISBN:978-7-112-23278-9

征订号:33287

售价 96.00

《水厂设计》1套2册,分别为《净水厂设计》和《污水厂设计》,是以工程设计实践为主题的专著。《净水厂设计》自1986年8月第一版出版以来,已历经30余年,其间给水技术的发展迅速,此次修编保留了原书中的适用内容,补充了技术发展,更新了设计实例。全书共分17章,包括:水源水质和水质标准,净水工艺选择,混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化学氧化法,生物接触氧化,活性炭吸附,膜处理,除铁除锰,排泥水处理,二级泵房,供配电及自控设计,净水厂总体布置,净水厂的经济和节能设计。本书可供给水排水、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专业的工程决策人员、设计人员、运行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净水厂设计》(第二版)编写人员分工

第一版 序

第二版前言

绪言

第1章 水源水质和水质标准

1.1 天然水中杂质

1.2 地表水水源水质标准

1.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4 主要污染物指标

1.4.1 微生物学指标

1.4.2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1.4.3 毒理学指标

1.4.4 放射性指标

1.5 国外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1.5.1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标准

1.5.2 欧盟饮用水水质指令

1.5.3 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

第2章 净水工艺选择

2.1 净水处理主要工艺

2.2 净水工艺选择原则

2.3 一般水源处理工艺

2.4 高浊度水源处理工艺

2.5 低温低浊水源处理工艺

2.6 含藻水源处理工艺

2.7 微污染水源处理工艺

2.8 水厂净水工艺选例

第3章 混凝

3.1 混凝原理

3.1.1 混凝作用

3.1.2 胶体稳定性

3.1.3 胶体脱稳

3.1.4 影响凝聚因素

3.2 常用混凝剂

3.2.1 凝聚剂、絮凝剂和助凝剂

3.2.2 混凝剂投加系统

3.2.3 加药间设计

3.3 混合设施

3.3.1 混合的基本要求

3.3.2 混合方式

3.3.3 混合设施

3.4 絮凝过程及原理

3.4.1 絮凝过程

3.4.2 颗粒的接触碰撞

3.4.3 速度梯度

3.4.4 絮凝动力学

3.4.5 絮粒的破碎

3.4.6 絮粒的密度变化

3.5 絮凝池的分类和选择

3.5.1 絮凝池分类

3.5.2 常用絮凝池形式

3.5.3 选择絮凝池形式的因素

3.5.4 常用絮凝池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3.6 絮凝池设计和计算

3.6.1 絮凝池设计指标

3.6.2 絮凝过程的控制

3.6.3 隔板絮凝池设计

3.6.4 折板絮凝池设计

3.6.5 机械搅拌絮凝池设计

3.6.6 栅条(网格)絮凝池设计

第4章 沉淀

4.1 颗粒沉降理论

4.1.1 分散颗粒的自由沉降

4.1.2 絮凝颗粒的自由沉降

4.1.3 拥挤沉降

4.1.4 压缩沉降

4.2 沉淀池设计原理

4.2.1 沉淀池设计基本理论

4.2.2 理想沉淀池

4.2.3 多嘴沉降管的试验和分析

4.2.4 紊流影响

4.2.5 实际沉淀池等浊度线测定的分析

4.2.6 设计方法和控制指标

4.3 沉淀池分类和选用

4.3.1 沉淀池分类

4.3.2 选择沉淀池形式的考虑

4.4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

4.4.1 主要设计指标的选用

4.4.2 池体布置

4.4.3 进、出口的布置

4.4.4 排泥布置

4.5 斜管(板)沉淀池

4.5.1 斜管(板)沉淀理论的发展

4.5.2 斜管(板)沉淀池分类及水力计算

4.5.3 斜管沉淀池设计要点

4.5.4 侧向流斜板沉淀池设计

4.6 气浮

4.6.1 气浮法基本原理

4.6.2 气浮净水工艺

4.6.3 气浮池设计

4.6.4 气浮池布置

4.7 特殊形式沉淀池

4.7.1 加砂絮凝沉淀池(Actiflo)

4.7.2 泥渣絮凝沉淀池(Densadeg)

4.7.3 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

4.7.4 沉淀气浮池

4.7.5 浮沉池

第5章 澄清

5.1 澄清原理

5.1.1 泥渣接触絮凝作用

5.1.2 泥渣分离

5.2 澄清池的分类和选用

5.2.1 澄清池的分类

5.2.2 澄清池的选用

5.3 机械搅拌澄清池设计

5.3.1 机械搅拌澄清池的发展

5.3.2 池体设计

5.3.3 进水系统设计

5.3.4 出水系统设计

5.3.5 排泥系统设计

5.3.6 搅拌叶轮设计

5.3.7 细部及组合布置设计

5.4 水力循环澄清池设计

5.4.1 池体设计主要指标

5.4.2 细部设计与构造

5.5 脉冲澄清池设计

5.5.1 脉冲澄清池的工作原理和类型

5.5.2 超脉冲澄清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5.5.3 池体设计

5.5.4 配水系统设计

5.5.5 集水系统设计

5.5.6 排泥系统设计

5.5.7 机械真空式脉冲发生器的设计

5.6 悬浮澄清池设计

5.6.1 悬浮澄清池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5.6.2 池体设计

5.6.3 进水系统设计

5.6.4 出水系统设计

5.6.5 强制出水系统设计

5.6.6 泥渣浓缩室与穿孔排泥管设计

5.7 高浊度水的澄清池设计

5.7.1 高浊度水的机械搅拌澄清池设计

5.7.2 高浊度水的悬浮澄清池设计

5.7.3 高浊度水的水力循环澄清池设计

第6章 过滤

6.1 过滤理论

6.1.1 滤料截留悬浮物的原理

6.1.2 过滤过程

6.2 滤池的类型和选用

6.2.1 滤池类型

6.2.2 滤池选型

6.3 过滤速度及其控制方式

6.3.1 滤速分布形态

6.3.2 滤速及滤料级配

6.4 滤料层设计

6.4.1 滤料

6.4.2 滤层设计的因素

6.4.3 最佳滤层设计法

6.4.4 双层和三层滤料

6.5 承托层

6.5.1 承托层材料

6.5.2 承托层设计

6.6 配水系统

6.6.1 配水系统类型及构造

6.6.2 配水系统设计

6.6.3 配水系统水头损失计算

6.6.4 长柄滤头和马蹄管配水系统

6.7 滤池冲洗

6.7.1 滤床的膨胀、流化和最小流化速度

6.7.2 最佳反冲洗强度

6.7.3 冲洗方式

6.8 排水系统

6.9 普通滤池设计布置

6.10 V型滤池设计布置

6.10.1 设计与布置

6.10.2 设计示例

6.11 翻板滤池设计布置

6.11.1 设计与布置

6.11.2 设计示例

第7章 消毒

7.1 常用消毒方法

7.2 氯消毒

7.2.1 氯的理化性质

7.2.2 氯的消毒机理

7.2.3 加氯设备

7.2.4 漏氯吸收装置

7.2.5 加氯系统和加氯间布置

7.2.6 漂白粉消毒

7.3 氯胺消毒

7.3.1 氯胺消毒适用的范围

7.3.2 氯胺消毒的设计要求

7.3.3 投加液氨需注意的问题

7.4 二氧化氯消毒

7.4.1 二氧化氯的理化性质

7.4.2 二氧化氯的消毒机理

7.4.3 二氧化氯的制备

7.4.4 设计与计算

7.4.5 使用二氧化氯的注意事项

7.5 臭氧消毒

7.6 其他消毒方法

7.6.1 紫外线消毒

7.6.2 电场消毒法

7.6.3 固相接触消毒法

7.6.4 超声波消毒法

7.6.5 光催化氧化消毒法

7.6.6 协同消毒

第8章 化学氧化法

8.1 化学氧化作用及基本原理

8.1.1 化学氧化作用

8.1.2 常用氧化剂及其特点

8.2 臭氧氧化

8.2.1 臭氧氧化的主要作用及工艺形式

8.2.2 臭氧氧化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主要设施

8.2.3 臭氧投加量及投加方式

8.2.4 臭氧在水中的扩散与接触方式

8.2.5 臭氧发生基本原理和臭氧发生器主要形式

8.2.6 臭氧发生气源选择及规模配置

8.2.7 臭氧发生系统的配置设计

8.2.8 臭氧接触池的布置及其设计参数

8.2.9 臭氧尾气处置系统

8.2.10 臭氧氧化设施设计案例

8.3 高锰酸钾氧化

8.3.1 高锰酸钾氧化的主要作用

8.3.2 高锰酸钾投加系统的设计

8.3.3 高锰酸钾投加设施的设计案例

8.4 氯(次氯酸钠)氧化

8.4.1 氯(次氯酸钠)氧化的主要作用

8.4.2 氯(次氯酸钠)氧化投加系统设计

8.5 二氧化氯氧化

8.5.1 二氧化氯氧化的主要作用

8.5.2 二氧化氯氧化投加系统设施的设计

8.6 高级氧化

第9章 生物接触氧化

9.1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原理及影响因素

9.1.1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原理

9.1.2 影响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的因素

9.1.3 常用生物预处理工艺

9.2 生物预处理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9.2.1 生物接触氧化池去除污染物效果试验

9.2.2 生物陶粒滤池去除污染物效果试验

9.2.3 不同类型生物预处理对比试验

9.3 弹性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池

9.3.1 生物接触氧化池构造形式

9.3.2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设计参数

9.3.3 生物接触氧化池运行与维护

9.3.4 应用实例

9.4 颗粒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滤池

9.4.1 陶粒生物滤池

9.4.2 轻质滤料生物滤池

9.4.3 应用实例

第10章 活性炭吸附

10.1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及基本原理

10.1.1 吸附现象

10.1.2 活性炭吸附特性

10.1.3 活性炭吸附净水的作用及基本原理

10.1.4 生物活性炭工艺净水机理

10.1.5 活性炭吸附净水工艺的基本形式

10.1.6 影响活性炭吸附净水作用的基本因素

10.2 粉末活性炭吸附净水工艺设施的设计

10.2.1 粉末活性炭的品种选择

10.2.2 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及投加量的确定

10.2.3 粉末活性炭的投加方式

10.2.4 粉末活性炭与水的接触方式和接触时间

10.2.5 粉末活性炭吸附净水工艺设施的设计

10.2.6 粉末活性炭吸附净水工艺设施设计案例

10.3 颗粒活性炭吸附滤池的设计

10.3.1 颗粒活性炭的选择

10.3.2 颗粒活性炭吸附滤池的布置与设计

10.3.3 颗粒活性炭吸附滤池设计案例

第11章 膜处理

11.1 膜分离技术

11.1.1 膜分离类型

11.1.2 膜的分类与组件形式

11.1.3 给水处理中膜处理的应用

11.2 膜处理工艺设计

11.2.1 膜和组件的选用

11.2.2 工艺流程选择

11.2.3 膜处理系统组成

11.2.4 主要设计参数

11.3 工程设计实例

11.3.1 直接采用膜过滤实例

11.3.2 常规处理后设置膜过滤实例

11.3.3 以超滤为核心的组合工艺实例

11.3.4 双膜法工程实例

11.3.5 净水厂回用水处理实例

第12章 除铁除锰

12.1 除铁工艺流程

12.1.1 铁的存在形态

12.1.2 除铁工艺

12.2 除锰工艺流程

12.2.1 锰的存在形态

12.2.2 除锰工艺

12.3 除铁、除锰处理构筑物

12.3.1 曝气装置

12.3.2 除铁除锰滤池

第13章 排泥水处理

13.1 净水厂排泥水及其组成

13.1.1 净水厂排泥水

13.1.2 净水厂排泥水特性

13.2 干泥量计算

13.2.1 计算公式

13.2.2 SS与NTU换算

13.2.3 设计标准取值

13.3 处理系统及工艺流程

13.3.1 系统组成

13.3.2 工艺流程及选择

13.3.3 物料平衡

13.3.4 收集及调节

13.4 排泥水浓缩

13.4.1 浓缩方式及池型

13.4.2 浓缩基本原理

13.4.3 浓缩池计算

13.4.4 浓缩池设计

13.5 脱水处理

13.5.1 脱水机理

13.5.2 脱水前处理

13.5.3 自然干化

13.5.4 机械脱水

13.5.5 脱水车间设计与布置

13.6 泥饼处置及利用

13.6.1 陆地填埋

13.6.2 有效利用

13.7 排泥水处理场布置

第14章 二级泵房

14.1 水泵选型

14.1.1 二级泵房的流量及扬程

14.1.2 水泵分类

14.2 二级泵房节能及水泵调速

14.2.1 二级泵房运行工况分析

14.2.2 二级泵房水泵选型与节能

14.2.3 水泵调速方法的分类

14.2.4 调速水泵的选用与经济比较

14.3 泵房布置

14.3.1 二级泵房布置要点

14.3.2 水泵机组的布置

14.3.3 泵房的辅助设施

14.3.4 二级泵房布置实例

第15章 供配电及自控设计

15.1 净水厂供配电设计

15.1.1 负荷等级及供电要求

15.1.2 电压等级选择

15.1.3 变配电系统

15.1.4 变电所布置

15.1.5 典型工程介绍

15.2 净水厂自控设计

15.2.1 净水厂仪表配置设计

15.2.2 净水厂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15.2.3 典型工程介绍

第16章 净水厂总体布置

16.1 厂址适用性评论

16.2 净水厂的流程和平面布置

16.2.1 平面布置原则

16.2.2 水厂流程布置

16.2.3 水厂净水构筑物的整体设计

16.3 附属建筑

16.3.1 化验室

16.3.2 维修车间及仓库

16.3.3 生产管理用房

16.3.4 食堂、浴室、厕所、传达室

16.3.5 值班宿舍

16.3.6 堆场

16.4 厂区管道

16.4.1 生产管线

16.4.2 排水管线

16.4.3 加药管线

16.4.4 电缆沟

16.4.5 厂内自用水管线

16.4.6 管道综合

16.5 净水厂高程布置

16.5.1 生产管线的水头损失

16.5.2 水厂净水构筑物的水头损失

16.5.3 水厂高程布置

16.5.4 水厂的土方平衡

16.6 净水厂建筑设计

16.6.1 建筑设计内容

16.6.2 净水厂建筑的特点

16.6.3 净水厂建筑的总体设计

16.6.4 净水厂各分区的布置要点

16.6.5 净水厂的建筑形体设计

16.6.6 净水厂建筑的色彩

16.6.7 净水厂的噪声防治

16.7 水厂的绿化与道路

16.7.1 水厂绿化

16.7.2 水厂道路

16.7.3 路灯

16.8 水厂用地指标和成本计算

16.8.1 水厂用地指标

16.8.2 供水成本计算

第17章 净水厂的经济和节能设计

17.1 水厂建设工程造价的确定

17.1.1 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的基本要求

17.1.2 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文件的组成

17.1.3 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的编制方法

17.1.4 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项目投资估算编制方法

17.1.5 初步设计概算编制的基本要求和依据

17.1.6 施工图预算的编制依据和内容

17.1.7 净水厂投资估算指标

17.2 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

17.2.1 方案比较的原则

17.2.2 方案的经济评价

17.2.3 设计方案比选方法

17.3 供水系统中净水厂的优化和节能

17.3.1 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厂址选择

17.3.2 山地水厂的位置选择

17.3.3 水库变水位供水的水厂位置选择

17.3.4 晚上低峰(谷)制水的节约问题

17.3.5 供电系统节能

17.4 净水构筑物的优化设计

17.4.1 净水构筑物类型的优化组合

17.4.2 净水构筑物运行参数的优化

17.4.3 单项构筑物的设计优化

浏览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