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地区的创造:都江堰灌区的本土人居智慧与当代价值 

作者: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01

ISBN:978-7-112-22475-3

征订号:32561

售价 48.00

目录

天地之生殖资民之用,人事之生殖育民之天。

本研究受以下基金支持:

“人居环境科学丛书”缘起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发掘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经验与理论

1.2 典型案例的选择:古代都江堰灌区

1.3 基础资料与相关研究现状

1.3.1 有关都江堰灌区历史人居环境的基础资料

1.3.2 有关都江堰灌区历史的相关研究

1.3.3 有关本土人居生态实践与理论的研究

1.4 理论基础

1.4.1 人居环境科学

1.4.2 人类生态学

1.5 研究路径

第2章 营建:古代都江堰灌区的地区格局与整体地景

2.1 大地上的营建

2.2 秦并古蜀前的成都平原人居环境

2.2.1 早期的平原台地中心聚落

2.2.2 古蜀国时期人居环境建设的积累

2.3 理水,人工水道与流域系统

2.3.1 “二江流域”的开拓

2.3.2 平原人工水道的发展与人工流域的成熟

2.4 营城,构建城市山水秩序

2.4.1 平原城市群与大地山水形成和谐整体

2.4.2 成都城营建与山水秩序

2.5 精耕,人居依林盘

2.5.1 县域村落水网

2.5.2 平原林盘格局

2.5.3 林盘精耕人居单元

2.5.4 乡村地景生态

2.6 总结:整体有机的地景格局

第3章 调适:古代都江堰灌区的旱涝灾害与应对

3.1 古代“灾异观”与调适思想

3.2 历史上成都平原水旱灾害特征

3.3 历史上的人居环境调适措施

3.3.1 城址选择与区域排水

3.3.2 重点地段的堤防建设

3.3.3 城市水系的疏导

3.3.4 乡村水系疏导

3.3.5 自然的恢复

3.3.6 风水禁忌与土地保护

3.3.7 御灾储备

3.4 总结:推理酌情的地区调适

第4章 治理:古代都江堰灌区的自然管理与社会治理

4.1 自然管理与社会治理

4.2 山林川泽的管理传统

4.2.1 国家层面对山林川泽管理的重视

4.2.2 秦牍、秦简中体现的自然管理法令

4.2.3 “因事而设”的现实管理形式

4.3 整体协调的区域人工自然系统管理

4.3.1 整体、有机的地区人工自然系统使用与维护方式

4.3.2 历代行政制度与都江堰人工流域的管理

4.3.3 国家决策与地区监管

4.3.4 多县统筹与地区整合

4.3.5 县域管理与乡村自治

4.4 总结:系统均和的自然管理

第5章 成境:心灵境界与古代都江堰灌区的人居胜境

5.1 “境界”与人居环境

5.1.1 “境界”与生态实践

5.1.2 境界与场所

5.1.3 境界的划分与综合展现

5.2 宇宙之境—全景、层次、象天与登临场所

5.2.1 人居环境与区域全景山水

5.2.2 天—仙—人的层次表达

5.2.3 “七桥”象天

5.2.4 登临、沟通与超越

5.3 生活之境—居住、育人与观游场所

5.3.1 城乡人居的山水秩序与境界

5.3.2 教化与环境营造

5.3.3 地区观游与风景系统

5.4 出世之境—佛道宗教场所

5.4.1 道教之境

5.4.2 佛教之境

5.5 宋《蜀川胜概图》中反映的区域生态整体

5.5.1 《蜀川胜概图》长卷概况

5.5.2 长卷胜景的“观游”

5.5.3 山水长卷中反映的地区整体生态的构建方法

5.6 总结:天地境界的整体胜境

第6章 生命的秩序:都江堰灌区本土人居实践的生态哲学基础与地区特征

6.1 传统生态实践的哲学阐释

6.1.1 “生”的哲学阐释

6.1.2 “生命”为关注对象

6.1.3 生命为主体思维的人地秩序构建

6.2 人地秩序“情”与“理”

6.2.1 理:“合天理”

6.2.2 情:“体生意”

6.2.3 “情理交融”的生态实践

6.3 都江堰灌区人居实践的地区特征

6.3.1 整体的“基本经济区”人居环境

6.3.2 “情理交融”的区域山水人居

6.3.3 复合的人工流域生态系统

6.4 总结:人居实践体现生命秩序

第7章 综合的改良:生态文明推进中都江堰灌区人居环境的可能发展

7.1 快速城镇化阶段都江堰灌区发展的生态风险与模式批判

7.1.1 区域格局:城镇扩张与都江堰农业地带的快速丧失

7.1.2 洪涝应对:区域与城乡变迁带来的洪涝灾害新风险

7.1.3 治理形式:灌区人居治理带来的乡村文化景观异化

7.1.4 山水环境:山水环境的忽视与城乡风景的衰退

7.2 生态文明进程中都江堰灌区人居实践的可能发展

7.2.1 区域格局:构建都江堰灌区文化景观保护区

7.2.2 洪涝应对:加强历史水系恢复为基础的调适减灾

7.2.3 治理形式:推进小规模、生态化乡村人居改造试点

7.2.4 山水环境:充分运用传统生态信息改善地区风景

7.3 总结: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综合改良

第8章 结语:生态地区的创造

8.1 “人类世”的生态地区

8.2 都江堰灌区本土人居智慧的当代价值

8.3 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浏览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