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铁设计规范 GB 50157-2013 现行
Code for design of metro 收藏

发布日期:2013-08-08

实施日期:2014-03-01

主编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主编单位: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施仲衡,杨秀仁,周庆瑞,郑晓薇,于松伟,马丽兰,王建,王锋,王元湘,毛宇丰,毛励良,孔繁达,邓红元,申大川,史海欧,冯伯欣,任静,刘扬,江琴,闫雪燕,孙增田,许斯河,李金龙,李国庆,李海光,李道全,宋毅,宋振华,沈景炎,吴建忠,陈凤敏,延波,林珊,林双杰,杨保东,周新六,俞加康,娄永梅,倪昌,徐明杰,郭德友,高莉萍,梁东升,曹文宏,曹宗豪,喻智宏,韩连祥,靳玉广,褚敬止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标准书号:15112·42510

出版时间:2014-03-01

售价 96.00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广泛调查和分析总结了原规范执行情况,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地铁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积累的很多新经验和引入的诸多新的技术系统,同时,认真分析借鉴了国(境)外当代地铁有关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又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有关专家和单位的意见,通过反复论证研究,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适用于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100km/h、采用常规电机驱动列车的钢轮钢轨地铁新建工程的设计。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 (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由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原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进行修订而成。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广泛调查和分析总结了原规范执行情况,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地铁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积累的很多新经验和引入的诸多新的技术系统,同时,认真分析借鉴了国(境)外当代地铁有关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又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有关专家和单位的意见,通过反复论证研究,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29章和5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运营组织,车辆,限界,线路,轨道,路基,车站建筑,高架结构,地下结构,工程防水,通风、空调与供暖,给水与排水,供电,通信,信号,自动售检票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乘客信息系统,门禁,运营控制中心,站内客运设备,站台门,车辆基地,防灾和环境保护等。

本规范在前版规范23章的基础上增订为29章,附录增订为5个。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新增车辆、综合监控、乘客信息系统、门禁、站内客运设备、站台门等章,其他原有章节的内容也结合当代技术发展进行了扩充与深化。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建设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地铁设计规范》管理组(地址:北京阜成门北大街5号,邮编:100037;Email:dtsjgf@126.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和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单位: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施仲衡 杨秀仁 周庆瑞 郑晓薇 于松伟 马丽兰 王建 王锋 王元湘 毛宇丰 毛励良 孔繁达 邓红元 申大川 史海欧 冯伯欣 任静 刘扬 江琴 闫雪燕 孙增田 许斯河 李金龙 李国庆 李海光 李道全 宋毅 宋振华 沈景炎 吴建忠 陈凤敏 延波 林珊 林双杰 杨保东 周新六 俞加康 娄永梅 倪昌 徐明杰 郭德友 高莉萍 梁东升 曹文宏 曹宗豪 喻智宏 韩连祥 靳玉广 褚敬止

主要审查人员:周干峙 焦桐善 于波 马恒 王毅 王晓保 包国兴 牛英明 毛思源 向红 朱蓓玲 陆缙华 李重武 李腾万 李先庭 陈韶章 陈穗九 张弥 张劭 张宗堂 张海波 罗玲 罗湘萍 郑鸣 郑晋丽 周四思 杨兴山 姚源道 徐文 唐涛 唐国生 崔志强 梁平 黄钟 黄文昕 章扬 董立新 阙孜 缪东 魏晓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19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地铁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157-2013,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12、1.0.17、1.0.19、1.0.20、1.0.21、3.3.2、4.1.2、4.1.3、4.1.19、4.7.2、4.7.4、4.7.6、6.1.2(4)、7.1.3、7.4.1(1)、7.6.2、8.3.5、9.3.10、9.3.11、9.4.4、10.1.3、11.1.6(1)、11.1.10、13.1.4、13.2.31、14.2.5(5)、14.3.1(4、5)、15.1.6、15.1.7、15.1.23、15.3.26、15.4.1(1)、15.4.2、15.7.15、15.7.16、16.1.13、16.2.11、17.1.3、17.1.9、17.4.9(1、2)、17.4.11(1)、17.4.15(1、7)、18.1.9、19.3.1、19.4.5、20.3.10(2)、21.2.4、21.2.5、21.3.3、21.7.6、22.6.1、22.6.3、23.1.7、23.1.8、24.8.1、25.1.10、25.1.15、25.2.8、26.1.7、26.1.8、27.3.8、27.4.2、27.4.14、28.1.5、28.2.1(1、3)、28.2.3、28.2.5、28.2.9、28.2.11、28.4.1、28.4.2、28.4.7、28.4.22、28.5.1、28.5.5、28.6.1、28.6.5、28.6.6、28.7.1、29.4.17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年8月8日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

3 运营组织

3.1 一般规定

3.2 运营规模

3.3 运营模式

3.4 运营配线

3.5 运营管理

4 车辆

4.1 一般规定

4.2 车辆型式与列车编组

4.3 车体

4.4 转向架

4.5 电气系统

4.6 制动系统

4.7 安全与应急设施

5 限界

5.1 一般规定

5.2 基本参数

5.3 建筑限界

5.4 轨道区设备和管线布置原则

6 线路

6.1 一般规定

6.2 线路平面

6.3 线路纵断面

6.4 配线设置

7 轨道

7.1 一般规定

7.2 基本技术要求

7.3 轨道部件

7.4 道床结构

7.5 无缝线路

7.6 减振轨道结构

7.7 轨道安全设备及附属设备

8 路基

8.1 一般规定

8.2 路基面及基床

8.3 路堤

8.4 路堑

8.5 路基支挡结构

8.6 路基排水及防护

9 车站建筑

9.1 一般规定

9.2 车站总体布置

9.3 车站平面

9.4 车站环境设计

9.5 车站出入口

9.6 风井与冷却塔

9.7 楼梯、自动扶梯、电梯和站台门

9.8 车站无障碍设施

9.9 换乘车站

9.10 建筑节能

10 高架结构

10.1 一般规定

10.2 结构刚度限值

10.3 荷载

10.4 结构设计

10.5 构造要求

10.6 车站高架结构

11 地下结构

11.1 一般规定

11.2 荷载

11.3 工程材料

11.4 施工方法的确定

11.5 结构形式及衬砌

11.6 结构设计

11.7 构造要求

11.8 地下结构抗震设计

11.9 地下结构设计的安全风险控制

12 工程防水

12.1 一般规定

12.2 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12.3 防水层

12.4 高架结构防水

12.5 明挖法施工的地下结构防水

12.6 矿山法施工的隧道防水

12.7 细部构造防水

12.8 盾构法施工的隧道防水

12.9 沉管法施工的隧道防水

13 通风、空调与供暖

13.1 一般规定

13.2 地下线段的通风、空调与供暖

13.3 高架、地面线段的通风、空调与供暖

13.4 其他

14 给水与排水

14.1 一般规定

14.2 给水

14.3 排水

14.4 车辆基地给水与排水

14.5 给排水设备监控

15 供电

15.1 一般规定

15.2 变电所

15.3 牵引网

15.4 电缆

15.5 动力与照明

15.6 电力监控

15.7 杂散电流防护与接地

16 通信

16.1 一般规定

16.2 传输系统

16.3 无线通信系统

16.4 公务电话系统

16.5 专用电话系统

16.6 视频监视系统

16.7 广播系统

16.8 时钟系统

16.9 办公自动化系统

16.10 电源系统及接地

16.11 集中告警系统

16.12 民用通信引入系统

16.13 公安通信系统

16.14 通信用房要求

17 信号

17.1 一般规定

17.2 系统要求

17.3 列车自动监控系统

17.4 列车自动防护系统

17.5 列车自动运行系统

17.6 车辆基地信号系统

17.7 其他

18 自动售检票系统

18.1 一般规定

18.2 系统构成

18.3 系统功能

18.4 票制、票务管理模式

18.5 设备选型、配置及布置原则

18.6 供电与接地

18.7 系统接口

19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9.1 一般规定

19.2 系统组成及功能

19.3 消防联动控制

19.4 火灾探测器与报警装置的设置

19.5 消防控制室

19.6 供电、防雷与接地

19.7 布线

20 综合监控系统

20.1 一般规定

20.2 系统设置原则

20.3 系统基本功能

20.4 硬件基本要求

20.5 软件基本要求

20.6 系统性能指标

20.7 其他

21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

21.1 一般规定

21.2 系统设置原则

21.3 系统基本功能

21.4 硬件设备配置

21.5 软件基本要求

21.6 系统网络结构与功能

21.7 布线及接地

22 乘客信息系统

22.1 一般规定

22.2 系统功能

22.3 系统构成及设备配置

22.4 系统接口

22.5 供电与接地

22.6 布线

23 门禁

23.1 一般规定

23.2 安全等级和监控对象

23.3 系统构成

23.4 系统功能

23.5 设备安装要求

23.6 系统接口

24 运营控制中小

24.1 一般规定

24.2 工艺设计

24.3 建筑与装修

24.4 布线

24.5 供电、防雷与接地

24.6 通风、空调与供暖

24.7 照明与应急照明

24.8 消防与安全

25 站内客运设备

25.1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25.2 电梯

25.3 轮椅升降机

26 站台门

26.1 一般规定

26.2 主要技术指标

26.3 布置与结构

26.4 运行与控制

26.5 供电与接地

27 车辆基地

27.1 一般规定

27.2 车辆段与停车场的功能、规模及总平面布置

27.3 车辆运用整备设施

27.4 车辆检修设施

27.5 车辆段设备维修与动力设施

27.6 综合维修中心

27.7 物资总库

27.8 培训中心

27.9 救援设施

27.10 站场设计

28 防灾

28.1 一般规定

28.2 建筑防火

28.3 消防给水与灭火

28.4 防烟、排烟与事故通风

28.5 防灾通信

28.6 防灾用电与疏散照明

28.7 其他灾害预防与报警

29 环境保护

29.1 一般规定

29.2 规划环境保护

29.3 工程环境保护

29.4 环境保护措施

附录A A型车限界图

附录B B1型车限界图

附录C B2型车限界图

附录D 圆曲线地段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计算方法

附录E 缓和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加宽计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修订说明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2 Terms

3 Operating Organization

3.1 General Requirement

3.2 Operational Scale

3.3 Operational Mode

3.4 Operational Sidings

3.5 Operating Management

4 Vehicle

4.1 General Requirement

4.2 Vehicle Type and the Train Formation

4.3 Carbody

4.4 Bogie

4.5 Electrical System

4.6 Braking System

4.7 Security and Emergency Facilities

5 Gauge

5.1 General Requirement

5.2 Basic Parameters

5.3 Structure Gauge

5.4 Layout Principles of Facilities and Pipelines in Track Area

6 Line

6.1 General Requirement

6.2 Plane of the Line

6.3 Profile of the Line

6.4 Layout of the Sidings

7 Track

7.1 General Requirement

7.2 Basic Technical Requirements

7.3 Track Parts

7.4 Track-bed Structure

7.5 Seamless Track

7.6 Vibration Damping Track Structure

7.7 Security Equipment and Ancillary Equipment of Track

8 Subgrade

8.1 General Requirement

8.2 Subgrade Surface and Subgrade bed

8.3 Embankment

8.4 Cutting

8.5 Retaining Structures of Subgrade

8.6 Subgrade Drainage and Protection

9 Station Building

9.1 General Requirement

9.2 General Layout of the Station

9.3 Station Plane

9.4 Station Environmental Design

9.5 Station Entrances and Exits

9.6 Ventilation Shaft and Cooling Tower

9.7 Stair,Escalator,Elevator and Platform Screen door

9.8 Station Barrier-free Facilities

9.9 Transfer Station

9.10 Economize Energy of Building

10 Elevated Structure

10.1 General Requirement

10.2 Limiting Value of Structure Stiffness

10.3 Load

10.4 Structural Design

l0.5 Struetural Requirements

10.6 Station Elevated Structure

11 Undergroud Structure

11.1 General Requirement

11.2 Load

11.3 Engineering Material

11.4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11.5 Structural Form and Lining

11.6 Struetural Design

11.7 Structural Requirements

11.8 Seismic Desig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11.9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for Underground Structure

12 Engineering Waterproof

12.1 General Requirement

12.2 Concrete Structure Self-waterproofing

12.3 Waterproofing Layer

12.4 Waterproof of Elevated Structure

12.5 Waterproof for Tunnel with Cut and Cover Method

12.6 Waterproof for Underground Structure with Mining Method

12.7 Detail structural position waterproof

12.8 Waterproof for Tunnel with Shield Method

12.9 Waterproof for Tunnel with Immersed Method

13 Ventilation,Air-conditioning and Heating

13.1 General Requirement

13.2 The Ventilation,Air-conditioning and Heating of the Underground Section

13.3 Ventilation,Air-conditioning and Heating of Elevated Line and Ground Section

13.4 Others

14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14.1 General Requirement

14.2 Water Supply

14.3 Drainage

14.4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of Base for the Vehicle

14.5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quipments Control

15 Power Supply

15.1 General Requirement

15.2 Substation

15.3 Traction Power Network

15.4 Cable

15.5 Power and Lighting

15.6 Power Monitoring

15.7 Stray Current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

16 Communication

16.1 General Requirement

16.2 Transmission System

16.3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16.4 Public Service Telephone System

16.5 Dedicated Telephone System

16.6 Image Monitoring System

16.7 Broadcasting System

16.8 Clock System

16.9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16.10 Power System and Grounding

16.11 Centralized Alarm System

16.12 Metro Public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16.13 Metro Pol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16.14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ommunication room

17 Signal

17.1 General Requirement

17.2 System Requirements

17.3 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 System

17.4 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 System

17.5 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 System

17.6 Signal System of Base for the Vehicle

17.7 Others

18 Automation Fare Collectionsystem

18.1 General Requirement

18.2 System Structure

18.3 System Function

18.4 Ticket Type and Management Mode

18.5 Choose Form、Setting and Layout Principles of Facilities

18.6 Power Supply and Grounding

18.7 System Interface

19 Automatic Fire Alarm System

19.1 General Requirement

19.2 System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19.3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for Fire Protection

19.4 Fire Detector and Alarmdevice Establishment

19.5 Fire Protection Control Room

19.6 Power Supply,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

19.7 Cabling

20 Integrated Supervisory and Control System

20.1 General Requirement

20.2 Principle of System Setting

20.3 Basic Functions of System

20.4 Basic Requirements for Hardware

20.5 Basic Requirements for Software

20.6 System Performance Index

20.7 Others

21 Building Automatic System

21.1 General Requirement

21.2 Setting Principle of System

21.3 Basic Functions of the System

21.4 Basic Requirements for Hardware

21.5 Basic Requirements for Software

21.6 Network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ystem

21.7 Cabling and Grounding

22 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

22.1 General Requirement

22.2 System Function

23.3 System Structure

23.4 System Function

22.5 Power Supply and Grounding

22.6 Cabling

23 Access Control

23.1 General Requirement

23.2 Security Class and Monitoring Target

23.5 Equipment Installation Requirements

23.6 System Interface

24 Operations Control Center

24.1 General Requirement

24.2 Process Design

24.3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24.4 Cabling

24.5 Power Supply,Light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

24.6 Ventilation,Air-conditioning and Heating

24.7 Lighting and Emergency Lighting

24.8 Fire Protection and Security

25 Equipment in Station for the Passengers

25.1 Escalator and Autowalk

25.2 Elevator

25.3 Wheelchair Lift

26 Platform Screen Door

26.1 General Requirement

26.2 Main Technical Index

26.3 Layout and Structure

26.4 Operation and Control

26.5 Power Supply and Grounding

27 Base for the Vehicle

27.1 General Requirement

27.2 Function,Scale and General Layout of Depot and Parking Lot

27.3 Facilities For Running and Service of Train

27.4 Vehicle Repair and Mintenance Facilities

27.5 Depot Equipment Mintenance and Power Facilities

27.6 Comprehensive Maintenance Center

27.7 Main Storehouse

27.8 Training Center

27.9 Rescue Facilities

27.10 Station Yard Design

28 Disaster Prevention

28.1 General Requirement

28.2 Building Fire Prevention

28.3 Water Supply for Fire Protection and Extinguish Fire

28.4 Smoke Prevention,Smoke Exclude and Emergency Ventilation

28.5 Disaster Communications

28.6 Power Supply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Evacuation Indicatory Sign

28.7 Othe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Warning

29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9.1 General Requirement

29.2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9.3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9.4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

Appendix A Gauge for Type A Vehicle

Appendix B Gauge for Type B1 Vehicle

Appendix C Gauge for Type B2 Vehicle

Appendix D Calculation Method of Vehicle Gauge and Equipment Gauge for Curve Section

Appendix E Widening Calculation of Rectangulan Tunnel Structure Gauge for Transition Curve Section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1.0.12 地铁的主体结构工程,以及因结构损坏或大修对地铁运营安全有严重影响的其他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0年。

1.0.17 地铁浅埋、高架及地面线路设计时,应采取降低噪声、减少振动和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1.0.19 地铁工程设计应采取防火灾、水淹、地震、风暴、冰雪、雷击等灾害的措施。

1.0.20 地铁工程应设置安防设施。安防设施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外,尚应合理设置安全检查设备的接口、监控系统、危险品处理设施,以及相关用房等。

1.0.21 地铁工程应设置无障碍乘行和使用设施。

3.3.2 地铁列车必须在安全防护系统的监控下运行。

4.1.2 车辆应确保在寿命周期内正常运行时的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同时应具备故障、事故和灾难情况下对人员和车辆救助的条件。

4.1.3 车辆及其内部设施应使用不燃材料或无卤、低烟的阻燃材料。

4.1.19 列车应具有下列故障运行能力:

1 列车在超员载荷和在丧失1/4动力的情况下,应能维持运行到终点;

2 列车在超员载荷和在丧失1/2动力的情况下,应具有在正线最大坡道上起动和运行到最近车站的能力;

3 一列空载列车应具有在正线线路的最大坡道上牵引另一列超员载荷的无动力列车运行到下一车站的能力。

4.7.2 列车应设置报警系统,客室内应设置乘客紧急报警装置,乘客紧急报警装置应具有乘务员与乘客间双向通信功能。当采用无人驾驶运行模式时,报警系统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 50490的有关规定。

4.7.4 客室车门系统应设置安全联锁,应确保车速大于5km/h时不能开启、车门未全关闭时不能启动列车。

4.7.6 客室、司机室应配置便携式灭火器具,安放位置应有明显标识并便于取用。

5.4.1 轨道区内安装的设备和管线(含支架)与设备限界应保持不小于50mm的安全间隙(架空接触网和接触轨除外)。

6.1.2 地铁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依据线路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中的地位和客流特征、功能定位等,确定线路性质、运量等级和速度目标;

2 地铁线路应以快速、安全、独立运行为原则。当有条件时,也可根据需要在两条正线之间或一条线路上干线与支线之间,组织共线运行;

3 支线在干线上的接轨点应设在车站,并应按进站方向设置平行进路;接轨点不宜设在靠近客流大断面的车站;

4 地铁线路之间交叉,以及地铁线路与其他交通线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方式;

5 地铁线路应符合运营效益原则,线路走向应符合城市客流走廊,应有全日客流效益、通勤客流规模、大型客流点的支撑;

6 地铁选线应符合工程实施安全原则,宜规避不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段,并宜减少房屋和管线拆迁,宜保护文物和重要建、构筑物,同时应保护地下资源;

7 地铁线路与相近建筑物距离应符合城市环境、风景名胜和文物保护的要求。地上线必要时应采取针对振动、噪声、景观、隐私、日照的治理措施,并应满足城市环境相关的规定;地下线应减少振动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7.1.3 无砟轨道主体结构及混凝土轨枕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0年。

7.4.1 无砟道床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强度等级,隧道内和u形结构地段不应低于C35,高架线和地面线地段不应低于C40,道床结构的耐久性应满足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规定。

2 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应满足承载能力要求。配筋尚应满足杂散电流的技术要求。轨枕与道床联结应采取加强措施;

3 应设置道床伸缩缝,隧道内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5m,U形结构地段、隧道洞口内50m范围、高架桥上和库内线,不宜大于6m。在结构变形缝和高架桥梁缝处,应设置道床伸缩缝。特殊地段应结合工程特殊设计;

4 地下线道床排水沟的纵向坡度宜与线路坡度一致。线路平坡地段,排水沟纵向坡度不宜小于2‰;

5 道床面低于钢轨底面不宜小于70mm,道床面横向排水坡不宜小于2.5%,道岔道床横向排水坡宜为1%~2%;

6 在无砟道床上应设铺轨基标。轨道铺轨图设计,应以应对结构内轮廓进行复测后,必要时经调整的线路条件为依据。

7.6.2 采取减振工程措施时,不应削弱轨道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及平顺性。

8.3.5 路基的工后沉降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有砟轨道线路不应大于200mm,路桥过渡段不应大于100mm,沉降速率不应大于50mm/年;

2 无砟轨道线路路基工后不均匀沉降量,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调高量,路桥或路隧交界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10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和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9.3.10 在站台计算长度以外的车站结构立柱、墙等与站台边缘的距离,必须满足限界要求。

9.3.11 当站台设置站台门时,自站台边缘起向内1m范围的站台地面装饰层下应进行绝缘处理。

9.4.4 车站内应设置导向、事故疏散、服务乘客等标志。

10.1.3 区间桥梁应按100年设计使用年限设计。

11.1.6 地下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体结构和使用期间不可更换的结构构件,应根据使用环境类别,按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

2 使用期间可以更换且不影响运营的次要结构构件,可按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要求进行耐久性设计;

3 临时结构宜根据其使用性质和结构特点确定其使用年限。

11.1.10 地下结构的净空尺寸必须符合地铁建筑限界要求,并应满足使用及施TT艺要求,同时应计入施工误差、结构变形和位移的影响等因素。

13.1.4 地铁通风、空调与供暖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1 当列车在正常运行时,应保证地铁内部空气环境在规定标准范围内;

2 当列车阻塞在区间隧道内时,应保证对阻塞区间进行有效通风;

3 当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事故时,应具备排烟、通风功能;

4 当车站内发生火灾事故时,应具备排烟、通风功能。

13.2.31 设置气体灭火的房间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所排除的气体必须直接排出地面。

14.2.5 管道布置和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车站生产、生活给水系统宜设计为枝状管网,并应由车站给水引入总管上引出一根给水管和车站内生产、生活给水管连接;

2 地下车站的给水引入管宜通过风道或人行通道和车站给水系统相接;

3 给水引入管上应设置绝缘短管或采取其他绝缘措施;

4 给水系统引入管上应设置倒流防止器或其他防止倒流污染的装置,设置原则及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的有关规定;

5 给水管不应穿过变电所、通信信号机房、控制室、配电室等电气房间;

6 给排水管道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的有关规定采取防结露措施;

7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给排水管道、消火栓及消防水池有可能结冻时,应采取防冻保护措施;

8 地铁的管道敷设应分析热膨胀的影响,必要时应设置伸缩补偿装置。当穿过结构变形缝时,应设置补偿管道伸缩和剪切变形的装置;

9 给水干管应固定在主体结构或道床上;

10 车站站厅、站台公共区宜设置冲洗栓;

11 地铁工程卫生器具及配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 164的有关规定,公共厕所应采用感应式或非接触式龙头和冲洗装置。

14.3.1 地铁排水量定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生活排水系统定额应按生活用水量的95%计算,小时变化系数应为2.5~2.0;

2 生产排水量应按工艺要求确定;

3 冲洗和消防废水量和用水量应相同;

4 地面车站、高架车站屋面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重现期应按当地1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设计降雨历时应按5min计算;屋面雨水工程与溢流设施的总排水能力不应小于5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

5 高架区间、敞开出入口、敞开风井及隧道洞口的雨水泵站、排水沟及排水管渠的排水能力,应按当地5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设计降雨历时应按计算确定。

15.1.6 一级负荷必须采用双电源双回线路供电。

15.1.7 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的负荷,应增设应急电源,并严禁其他负荷接入。

15.1.23 在地下使用的主要材料应选用无卤、低烟的阻燃或耐火的产品。

15.3.26 接触网应满足限界要求。车辆基地内架空接触网应设置限界门。

15.4.2 火灾时需要保证供电的配电线路应采用耐火铜芯电缆或矿物绝缘耐火铜芯电缆。

15.7.15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应为不接地系统,牵引变电所中的直流牵引供电设备必须绝缘安装。

15.7.16 正常双边供电运行时,站台处走行轨对地电位不应大于120V,车辆基地库线走行轨对地电位不应大于60V。当走行轨对地电压超标时,应采取短时接地措施。

16.1.13 隧道内托板托架、线缆的设置严禁侵入设备限界;车载台无线天线的设置严禁超出车辆限界。

16.2.11 地下线路的通信主干电缆、光缆应采用无卤、低烟的阻燃材料,并应具有抗电气化干扰的防护层。

17.1.3 ATP系统、设备及电路应符合故障导向安全的原则。采用的安全系统、设备应经过安全认证。

17.1.9 信号系统的车载设备严禁超出车辆限界,信号系统的地面设备严禁侵入设备限界。

17.4.9 ATP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铁必须配置ATP系统,其系统安全完善度等级应满足安全完整性等级(SIL)4级标准;ATP系统内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也应符合故障导向安全原则;

2 在安全防护预定停车地点的外方应设安全防护距离或防护区段,安全防护距离应通过计算确定;

3 ATP系统应采用连续式控制方式,宜采用一次性速度一距离控制模式;

4 ATP地面设备向ATP车载设备传送的允许速度指令或线路状态、目标速度、目标距离、站台门状态等信息,应满足ATP车载设备控制方式和控制精度的需要。

17.4.11 ATP车载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ATP系统导致列车停车应为最高安全准则。车地连续通信中断、列车完整性电路断路、列车超速、列车的非预期移动、车载设备重要故障等均应导致列车强迫制动;

2 ATP车载设备的车内信号应为行车的主体信号。车内信号应至少包括列车允许速度、列车实际运行速度、列车运行前方的目标速度/目标距离;在两端司机室内均应装设速度显示、报警等装置;

3 ATP执行强迫制动控制时应切断列车牵引,列车停车过程不得中途缓解;

4 车载信号设备与车辆接口电路的布线应与其主回路等环节的高压布线分开敷设并实施防护。与车辆电器的接口应有隔离措施;

5 列车处于停车且开门的状态下,车载设备应防止列车错误启动和非预期的移动;

6 列车在站间运行过程中如车门错误开启,ATP车载设备应采取报警、停车等防护措施。

17.4.15 ATP设备应符合下列联锁功能要求:

1 ATP设备应确保进路上道岔、信号机和区段的连锁。连锁条件不符时,严禁进路开通。敌对进路应相互照查,不得同时开通;

2 设有引导信号的信号机因故不能开放时,应能实现列车引导作业;

3 应能办理列车和调车进路,应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防护进路;

4 进路排列宜采用进路操纵方式。可根据需要连锁功能/设备实现车站有关进路、端站折返进路的自动排列;

5 进路解锁宜采用分段解锁方式。锁闭的进路应能随列车正常运行自动解锁、人工办理取消进路和限时解锁,并应防止错误解锁。限时解锁时间应确保行车安全;

6 联锁道岔应能单独操纵及进路选动。影响行车效率的联动道岔宜采用同时启动方式;

7 车站站台及车站控制室应设站台紧急关闭按钮。站台紧急关闭按钮电路应符合故障导向安全的原则;

8 可实现自动站间闭塞、进路式闭塞等行车方式;

9 联锁设备的操纵宜选用显示器和鼠标控制方式。显示器上应设有意义明确的各种表示,并应监督线路及道岔区段占用、进路锁闭及开通、信号开放和挤岔、遥控和站控等状态;

10 车站连锁控制应主要包括列车进路、引导进路、进路的解锁和取消、信号机关闭和开放、道岔操纵及锁闭、区间临时限速、扣车和取消、遥控和站控、站台紧急关闭和取消。

18.1.9 车站控制室应设置紧急控制按钮,并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联动;当车站处于紧急状态或设备失电时,自动检票机阻挡装置应处于释放状态。

19.3.1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应实现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烟排烟系统,以及消防电源及应急照明、疏散指示、防火卷帘、电动挡烟垂帘、消防广播、售检票机、站台门、门禁、自动扶梯等系统在火灾情况下的消防联动控制。

19.4.5 地下车站的站厅层公共区、站台层公共区、换乘公共区、各种设备机房、库房、值班室、办公室、走廊、配电室、电缆隧道或夹层,以及长度超过60m的出入口通道,应设置火灾探测器。

20.3.10 综合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主要联动功能:

1 正常工况,启动日常广播和列车进站广播、开关站等功能;

2 火灾工况,区间火灾防排烟模式控制、车站火灾消防应急广播、车站火灾场景的视频监控和乘客信息系统的火灾信息发布功能;

3 阻塞工况,启动相关车站隧道通风设备功能;

4 紧急工况,启动信息共享、联动等功能。

21.2.4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之间应设置通信接口;火灾工况应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发布火灾模式指令,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应优先执行相应的控制程序。

21.2.5 防烟、排烟系统与正常通风系统合用的设备,在火灾情况下应由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统一监控。

21.3.3 执行防灾和阻塞模式应具备下列功能:

1 接收车站自动或手动火灾模式指令,执行车站防烟、排烟模式;

2 接收列车区间停车位置、火灾部位信息,执行隧道防排烟模式;

3 接收列车区间阻塞信息,执行阻塞通风模式;

4 监控车站乘客导向标识系统和应急照明系统;

5 监视各排水泵房危险水位。

21.7.6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信号线与电源线不应共用电缆,并不应敷设在同一根金属套管内。

22.6.1 乘客信息系统的数据线与电源线不应共用电缆,并不应敷设在同一根金属套管内。

22.6.3 数据线应采用无卤、低烟的阻燃屏蔽电缆。

23.1.7 设有门禁装置的通道门、设备及管理用房门的电子锁,应满足防冲撞和消防疏散的要求。电子锁应具备断电自动释放功能,设备及管理用房门电子锁还应具备手动机械解锁功能。

23.1.8 门禁系统应实现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联动控制。车站控制室综合后备控制盘(IBP)上应设置门禁紧急开门控制按钮,并应具备手动、自动切换功能。

24.8.1 控制中心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环境与设备监控、火灾事故广播、自动灭火、水消防、防排烟等系统。多线路中央控制室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

25.1.10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传输设备应采用阻燃材料。

25.1.15 当自动扶梯额定速度为0.5m/s,且提升高度不大于6m时,上、下水平梯级数量不得少于2块;当额定速度为0.5m/s,且提升高度大于6m时,上、下水平梯级数量不得少于3块;当额定速度等于0.65m/s时,上、下水平梯级数量不得少于3块;当额定速度大于0.65m/s时,上、下水平梯级数量不得少于4块。

25.2.8 当电梯兼做消防梯时,其设施应符合消防电梯的功能,供电应采用一级负荷。

26.1.7 站台门不得作为防火隔离装置。

26.1.8 地下车站站台门系统的绝缘材料、密封材料和电线电缆等应采用无卤、低烟的阻燃材料;地面和高架车站站台门系统的绝缘材料、密封材料和电线电缆等应采用低卤、低烟的阻燃材料。

27.3.8 地面接触轨应分段设置并加装安全防护罩。停车、列检库和双周/三月检库线采用架空接触网时,每线列位之间和库前均应设置隔离开关或分段器,并应设置送电时的信号显示或音响设施。

27.4.2 车辆段的定修库、大架修库和临修库均不应设置接触网或接触轨供电。定修段需在定修库内进行升弓调试作业时,应在库端设移动接触网。

27.4.14 油漆库应设置通风设备,并应采取消防和环保措施。库内电气设备均应符合防爆要求。

28.1.5 车站站台、站厅和出入口通道的乘客疏散区内不得设置商业场所,除地铁运营、服务设备、设施外,也不得设置妨碍乘客疏散的设备、设施及其他物体。

28.2.1 地铁各建(构)筑物的耐火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的车站、区间、变电站等主体工程及出入口通道、风道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2 地面出入口、风亭等附属建筑,地面车站、高架车站及高架区间的建、构筑物,耐火等级不得低于二级;

3 控制中心建筑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4 车辆基地内建筑的耐火等级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28.2.3 车站安全出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车站每个站厅公共区安全出口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应设置不少于2个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

2 地下单层侧式站台车站,每侧站台安全出口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直通地面的安全出口;

3 地下车站的设备与管理用房区域安全出口的数量不应少于2个,其中有人值守的防火分区应有1个安全出口直通地面;

4 安全出口应分散设置,当同方向设置时,两个安全出口通道口部之间净距不应小于10m;

5 竖井、爬梯、电梯、消防专用通道,以及设在两侧式站台之间的过轨地道不应作为安全出口;

6 地下换乘车站的换乘通道不应作为安全出口。

28.2.5 两个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防火墙和甲级防火门分隔,在防火墙设有观察窗时,应采用甲级防火窗;防火分区的楼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楼板。.

28.2.9 车站的装修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车站公共区和设备与管理用房的顶棚、墙面、地面装修材料及垃圾箱,应采用燃烧性能等级为A级不燃材料;

2 地上车站公共区的墙面、顶棚的装修材料及垃圾箱,应采用A级不燃材料,地面应采用不低于B级难燃材料。设备与管理用房区内的装修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的有关规定;

3 地上、地下车站公共区的广告灯箱、导向标志、休息椅、电话亭、售检票机等固定服务设施的材料,应采用不低于B级难燃材料。装修材料不得采用石棉、玻璃纤维、塑料类等制品。

28.4.1 地下车站及区间隧道内必须设置防烟、排烟和事故通风系统。

28.4.2 下列场所应设置机械防烟、排烟设施:

1 地下车站的站厅和站台;

2 连续长度大于300m的区间隧道和全封闭车道;

3 防烟楼梯间和前室。

28.4.7 防烟、排烟系统与事故通风应具有下列功能:

1 当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应背着乘客主要疏散方向排烟,迎着乘客疏散方向送新风;

2 当地下车站的站厅、站台发生火灾时,应具备防烟、排烟、通风功能;

3 当列车阻塞在区间隧道时,应对阻塞区间进行有效通风;

4 当地面或高架车站发生火灾时,应具备排烟功能;

5 当设备与管理用房发生火灾时,应具备防烟、排烟、通风功能。

28.4.22 通风空调系统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火阀:

1 风管穿越防火分区的防火墙及楼板处;

2 每层水平干管与垂直总管的交接处;

3 穿越变形缝且有隔墙处。

28.5.1 地铁公务电话交换机应具有火警时能自动转换到市话网“119”的功能;同时,地铁内应配备在发生灾害时供救援人员进行地上、地下联络的无线通信设施。

28.5.5 地铁应设置消防专用调度电话,防灾调度电话系统应在控制中心设调度电话总机,并应在车站及车辆基地设分机。

28.6.1 消防用电设备应按一级负荷供电,并应在末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当发生火灾而切断生产、生活用电时,消防设备应能保证正常工作。

28.6.5 下列部位应设置应急疏散照明:

1 车站站厅、站台、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及楼梯;

2 车站附属用房内走道等疏散通道;

3 区间隧道;

4 车辆基地内的单体建筑物及控制中心大楼的疏散楼梯间、疏散通道、消防电梯间(含前室)。

28.6.6 下列部位应设置疏散指示标志:

1 车站站厅、站台、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及楼梯口;

2 车站附属用房内走道等疏散通道及安全出口;

3 区间隧道;

4 车辆基地内的单体建筑物及控制中心大楼的疏散楼梯间、疏散通道及安全出口。

28.7.1 地铁车站出入口及敞口低风井等口部的防淹措施,应满足当地防洪排涝要求。

29.4.17 车辆基地与停车场含油废水必须进行厂区内污水处理,并应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水排放标准后排放。

浏览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