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JGJ 369-2016 现行
Code for design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收藏

发布日期:2016-03-14

实施日期:2016-09-01

主编部门:同济大学,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

主编单位:同济大学,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熊学玉,王美华,顾亚囝,任庆英,尤天直,李亚明,周建龙,郑毅敏,束伟农,李晨光,王丰,尚仁杰,吴转琴,顾炜,焦振刚,苏小卒,周建民,刘建红,谢旺兰,王步,陈华青,葛家琪,李伟兴,熊火清,陆元春,高峰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标准书号:15112·28874

出版时间:2016-09-01

售价 22.08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材料;4.基本规定;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6.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7.超长结构的预应力设计;8.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及预应力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设计;9.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10.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结构设计;11.构造规定。

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9]88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材料;4.基本规定;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6.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7.超长结构的预应力设计;8.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及预应力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设计;9.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10.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结构设计;11.构造规定。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同济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同济大学(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邮编:200092)。

本规范主编单位:同济大学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同吉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中建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长安大学 江阴华新钢缆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熊学玉 王美华 顾亚囝 任庆英 尤天直 李亚明 周建龙 郑毅敏 束伟农 李晨光 王丰 尚仁杰 吴转琴 顾炜 焦振刚 苏小卒 周建民 刘建红 谢旺兰 王步 陈华青 葛家琪 李伟兴 熊火清 陆元春 高峰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娄宇 郑文忠 顾渭建 孟少平 邓华 秦士洪 章一萍 卢永成 陈宇峰 易伟建 朱万旭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061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 369-2016,自2016年9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1.1、4.1.6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3月14日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材料

3.1 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

3.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

3.3 预应力筋用锚具和连接器

3.4 孔道与灌浆材料

4 基本规定

4.1 一般规定

4.2 结构内力分析

4.3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4.4 施工阶段验算

4.5 抗震设计

4.6 耐久性规定

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5.1 一般规定

5.2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5.3 正截面受拉承载力计算

5.4 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5.5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5.6 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

5.7 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5.8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及锚固区设计

5.9 疲劳验算

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6.1 应力验算

6.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6.3 裂缝控制验算

7 超长结构的预应力设计

7.1 一般规定

7.2 计算分析

7.3 设计原则

7.4 构造措施及施工要求

8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及预应力钢与混凝土组合梁设计

8.1 一般规定

8.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8.3 裂缝宽度验算

8.4 挠度验算

9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9.1 一般规定

9.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9.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9.4 构造要求

10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预应力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10.1 一般规定

10.2 预应力损失

10.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

10.4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10.5 构造要求

11 构造规定

11.1 一般规定

11.2 先张构件

11.3 后张构件

附录A 常用线型布筋形式下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约束次内力计算公式

附录B 常用体外预应力线型布置及次内力计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制订说明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2 Terms and Symbols

2.1 Terms

2.2 Symbols

3 Materials

3.1 Concrete and Steel Reinforcement

3.2 FRP Prestressing Tendon

3.3 Anchorage and coupler for preshressing tendons

3.4 Pore Canal and Grouting Material

4 Basic Requirements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4.2 Analysis on Internal Force

4.3 Loss of Prestress

4.4 Force Conditions Checking on Construction Stage

4.5 Seismic Design

4.6 Durability Requirements

5 Ultimate Limit States Design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5.2 Calculation of Flexual Capacity

5.3 Calculation of Tension Capacity

5.4 Calculation of Compression Capacity

5.5 Calculation of Shear Capacity

5.6 Calculation of Torsional Capacity

5.7 Calculation of Punching Shear Capacity

5.8 Calculation of Local Compression Capacity and Design of Anchorage Zone

5.9 Checking of Fatigue

6 Checking of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s

6.1 Checking of Stress

6.2 Checking of Deflection of Flexural Members

6.3 Checking of Cracks

7 Prestressing Design of Super Long Structure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7.2 Calculation Analysis

7.3 Principles for Design

7.4 Structural Measures and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

8 Design of Prestresse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s

8.1 General Requirements

8.2 Calculation of Flexual Capacity

8.3 Checking of Cracks

8.4 Checking of Deflection

9 Design of External Prestressed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9.1 General Requirements

9.2 Ultimate Limit States Design

9.3 Checking of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s

9.4 Detailing Requirements

10 Design of FRP Prestressed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10.1 General Requirements

10.2 Loss of Prestress

10.3 Ultimate Limit States Design

10.4 Checking of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s

10.5 Detailing Requirements

11 Detailing Requirements

11.1 General Requirements

11.2 Pre-tensioned Members

11.3 Post-tensioned Members

Appendix A Secondary Internal Force Calculation of Concrete Frame With Serval Frequently-Used Prestressing Arrangements

Appendix B Commonly Used Linear Arrangement of External Prestressing and Secondary Internal Forces Calculation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1.1 预应力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

4.1.6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应计入预应力作用效应;对超静定结构,相应的次弯矩、次剪力及次轴力等应参与组合计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结构有利时,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γp应取1.0,不利时γp应取1.2;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γp应取1.0。

2对参与组合的预应力作用效应项,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承载力有利时,结构重要性系数γ0应取1.0。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承载力不利时,结构重要性系数γ0在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对安全等级为三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0.9。对地震设计状况下应取1.0。

浏览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