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规划研究 

作者: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ISBN:978-7-112-24514-7

征订号:35160

售价 52.00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目标与任务

1.2 研究范围

1.3 指导原则

1.3.1 以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1.3.2 以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与全民公益性为根本

1.4 规划理念

1.4.1 以价值为基础

1.4.2 以体验最佳、影响最小为导向

1.4.3 以“游憩机会谱系”和“可接受改变极限”理论为依据

1.4.4 以当地社区为主体,多方参与为途径

1.5 思路与路线

1.6 规划目标

1.6.1 目标体系

1.6.2 理想目标(无限期)

1.6.3 长期目标(至2035年)

1.6.4 近期目标(至2025年)

第二章 价值研究

2.1 地质地貌价值

2.1.1 世界“第三极”的广袤腹地

2.1.2 中国冰川、世界低纬度地区冰川的重要组成部分

2.1.3 拥有青藏高原最完整的白垩纪丹霞地貌之一

2.1.4 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

2.2 水资源价值

2.2.1 河流

2.2.2 湖泊

2.2.3 湿地及沼泽

2.3 生态系统价值

2.3.1 生态区位

2.3.2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价值

2.3.3 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价值

2.4 生物多样性价值

2.5 文化价值

2.6 美学价值

第三章 生态体验规划研究

3.1 访客类型研究

3.1.1 潜在访客调查研究

3.1.2 访客类型分析

3.2 体验项目研究

3.2.1 体验项目分析

3.2.2 体验机会分析

3.2.3 体验项目与价值、访客类型的关系分析

3.3 体验线路研究

3.3.1 一类体验线路

3.3.2 二类体验线路

3.3.3 三类体验线路

第四章 环境教育规划研究

4.1 环境教育定位

4.2 环境教育内容

4.2.1 环境教育专题

4.2.2 环境教育知识点

4.3 环境教育深度

4.3.1 环境教育深度的层次划分

4.3.2 各生态体验项目的环境教育深度

4.4 环境教育对象

4.4.1 社会公众

4.4.2 国家公园访客

4.4.3 当地牧民

4.4.4 学龄前儿童与中小学生

4.4.5 管理人员

4.5 环境教育方式

4.5.1 信息共享

4.5.2 科普读物与传媒作品

4.5.3 课程

4.5.4 展览与活动

4.5.5 解说队伍建设

4.5.6 生态体验项目手册

4.6 环境教育机制

4.6.1 建立全周期环境教育机制

4.6.2 设立环境教育管理部门

4.6.3 邀请多方参与环境教育

第五章 访客管理研究

5.1 生态影响分析

5.1.1 生态影响与潜在风险分析

5.1.2 社会影响与潜在风险

5.2 访客容量研究

5.2.1 空间容量计算

5.2.2 生态容量计算

5.2.3 生态足迹计算

5.2.4 小结

5.3 访客影响管理

第六章 牧民参与研究

6.1 牧民参与原则

6.2 牧民参与的需求

6.2.1 参与内容与技能需求

6.2.2 参与人数需求

6.3 牧民参与机制

6.3.1 “管理局—牧委会—牧民”多方合作机制

6.3.2 培训机制

6.3.3 保障机制

6.3.4 奖励机制

第七章 监测体系研究

7.1 原则

7.1.1 构建以价值为基础的监测指标体系

7.1.2 基于“状态—压力—响应”模型构建影响指标体系

7.1.3 基于“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建立监测反馈机制

7.1.4 建立完善生态体验与环境教育监测的机制

7.2 监测指标体系

7.2.1 生态体验影响监测

7.2.2 访客服务与管理监测

7.2.3 环境教育监测

7.2.4 牧民参与监测

7.2.5 管理能力监测

7.3 监测机构与机制

7.3.1 监测人员与机构

7.3.2 监测反馈机制

7.3.3 人才培养机制

7.3.4 公众参与机制

第八章 保障机制研究

8.1 管理机构

8.2 访客奖惩

8.2.1 设立访客奖励机制

8.2.2 设立访客负面清单与信用积分机制

8.3 多方参与

8.4 能力建设

8.4.1 多元人才渠道,共建专业团队

8.4.2 凸显综合素质,体现竞争选拔(针对NGO和牧民)

8.4.3 健全考评制度,打通成长渠道(针对管理者)

8.4.4 强化培训成长,促进能力提升

附录1 生态体验项目

附录2 规划分析图

附录3 环境教育知识点

浏览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