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淮,张建全,吴锋波,任干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1-01

ISBN:978-7-112-16773-9

征订号:25575

售价 54.40

本书依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编写而成。全书共包含16章内容,包括:绪论,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及监测要求,工程影响分区及监测等级,明(盖)挖法基坑工程监测,盾构法隧道工程监测,矿山法隧道工程监测,建(构)筑物监测,地下管线监测,桥梁监测,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监测,既有轨道交通监测,监测方法和仪器选型,监测预警管理,线路结构变形长期监测,监测成果及信息反馈,典型工程案例。本书可供岩土专业的相关师生阅读使用,也可供广大轨道交通建设事业的相关专业人士阅读使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城市轨道交通组成及发展概况

1.1.1 城市轨道交通组成及特点

1.1.2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特点

1.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工程监测现状

1.3.2 工程监测发展趋势

第2章 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及监测要求

2.1 工程安全风险管理

2.1.1 工程风险

2.1.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风险管理

2.2 工程监测要求

2.2.1 工程监测的作用

2.2.2 工程监测的技术要求

2.2.3 工程监测的管理要求

第3章 工程影响分区及监测等级

3.1 概述

3.2 工程影响分区和监测范围

3.2.1 工程影响分区

3.2.2 工程监测范围

3.3 工程监测等级

3.3.1 工程自身风险等级

3.3.2 周边环境风险等级

3.3.3 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3.3.4 工程监测等级

第4章 明(盖)挖法基坑工程监测

4.1 概述

4.1.1 明(盖)挖法工程特点

4.1.2 变形机理

4.1.3 明(盖)挖法工程风险分析

4.2 监测对象和项目

4.2.1 监测对象和项目的确定

4.2.2 监测项目的选择

4.3 监测点布设与监测方法

4.3.1 地表沉降

4.3.2 桩(墙)顶水平位移

4.3.3 桩(墙)体水平位移

4.3.4 支护体系内力

4.3.5 地下水位

4.3.6 孔隙水压力

4.3.7 土体分层沉降及水平位移

4.3.8 土压力

4.4 监测频率与周期

4.4.1 监测频率

4.4.2 监测周期

4.5 现场巡查与视频监控

4.5.1 现场巡查

4.5.2 视频监控

4.6 控制指标

第5章 盾构法隧道工程监测

5.1 概述

5.1.1 盾构法工程特点

5.1.2 变形机理

5.1.3 盾构法工程风险分析

5.2 监测对象和项目

5.2.1 监测对象和项目的确定

5.2.2 监测项目的选择

5.3 监测点布设与监测方法

5.3.1 地表沉降

5.3.2 管片衬砌变形

5.3.3 土体分层沉降及深层水平位移

5.3.4 管片衬砌和地层的接触应力

5.3.5 管片内力

5.4 监测频率与周期

5.4.1 监测频率

5.4.2 监测周期

5.5 现场巡查与视频监控

5.5.1 现场巡查

5.5.2 视频监控

5.6 控制指标

第6章 矿山法隧道工程监测

6.1 概述

6.1.1 矿山法工程特点

6.1.2 变形机理

6.1.3 矿山法工程风险分析

6.2 监测对象和项目

6.2.1 监测对象和项目的确定

6.2.2 监测项目的选择

6.3 监测点布设与监测方法

6.3.1 地表沉降

6.3.2 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及净空收敛

6.3.3 地下水位

6.3.4 围岩压力及支护间接触应力

6.3.5 土体分层沉降及水平位移

6.3.6 钢筋格栅应力

6.3.7 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应力

6.3.8 钢管柱受力

6.4 监测频率与周期

6.4.1 监测频率

6.4.2 监测周期

6.5 现场巡查与视频监控

6.5.1 现场巡查

6.5.2 视频监控

6.6 控制指标

第7章 建(构)筑物监测

7.1 概述

7.1.1 建筑结构

7.1.2 建筑基础

7.2 影响机理

7.3 监测目的

7.4 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布设

7.5 监测方法及要求

7.6 控制指标

7.6.1 沉降

7.6.2 倾斜

7.6.3 裂缝

7.6.4 挠度

7.6.5 应变

7.6.6 水平变形

7.6.7 地表变形

第8章 地下管线监测

8.1 概述

8.2 影响机理

8.3 监测目的

8.4 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布设

8.5 监测方法及要求

8.6 控制指标

8.6.1 位移

8.6.2 应力

8.6.3 应变

8.6.4 转角

第9章 桥梁监测

9.1 概述

9.2 影响机理

9.3 监测目的

9.4 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布设

9.5 监测方法及要求

9.6 控制指标

第10章 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监测

10.1 概述

10.2 影响机理

10.3 监测目的

10.4 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布设

10.5 监测方法及要求

10.6 控制指标

第11章 既有轨道交通监测

11.1 概述

11.2 影响机理

11.3 监测目的

11.4 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布设

11.5 监测方法及要求

11.6 控制指标

第12章 监测方法和仪器选型

12.1 监测方法概述

12.1.1 几何测量方法

12.1.2 仪器测试方法

12.1.3 监测新技术

12.2 几何测量监测方法

12.2.1 常规几何水准测量

12.2.2 常规几何平面测量

12.2.3 测量机器人空间交会测量

12.2.4 测量机器人三维变形测量

12.3 仪器测试方法

12.3.1 测斜仪

12.3.2 轴力计与锚索测力计

12.3.3 钢筋计

12.3.4 应变计

12.3.5 土压力计

12.3.6 分层沉降仪

12.3.7 水位计

12.3.8 孔隙水压力计

12.3.9 倾角计

12.3.10 静力水准仪

12.4 监测仪器元件选型

12.4.1 仪器选型应遵循的原则

12.4.2 监测仪器的选择

第13章 监测预警管理

13.1 概述

13.2 国内外预警体系研究现状

13.2.1 预警基础理论

13.2.2 各行业预警研究现状

13.2.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13.3 工程监测预警管理

13.3.1 工程监测管理模式

13.3.2 预警信息的管理方法

13.3.3 预警组织机构与职责

13.3.4 预警分类与分级

13.3.5 预警标准

13.3.6 预警发布

13.3.7 预警响应

13.3.8 消警

第14章 线路结构变形长期监测

14.1 概述

14.2 监测内容和技术要求

14.2.1 监测基准点

14.2.2 隧道结构及路基监测

14.2.3 地面建筑及高架桥监测

14.2.4 现场巡视

14.2.5 监测频率

第15章 监测成果及信息反馈

15.1 概述

15.2 监测成果整理与分析

15.2.1 散点图法

15.2.2 回归分析

15.2.3 灰色系统

15.2.4 时间序列分析

15.2.5 人工神经网络

15.3 监测成果形式与内容

15.4 信息反馈要求

15.4.1 信息反馈内容

15.4.2 信息反馈流程

15.4.3 信息化管理要求

第16章 典型工程案例

16.1 明挖法车站工程监测案例

16.1.1 工程概况

16.1.2 监测内容及要求

16.1.3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

16.1.4 监测成果分析

16.1.5 监测结论与建议

16.2 盾构法区间监测案例

16.2.1 工程概况

16.2.2 监测内容及要求

16.2.3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

16.2.4 监测成果分析

16.2.5 监测结论与建议

16.3 矿山法区间监测案例

16.3.1 工程概况

16.3.2 监测内容及要求

16.3.3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

16.3.4 监测成果分析

16.3.5 监测结论与建议

16.4 矿山法车站监测案例

16.4.1 工程概况

16.4.2 监测内容及要求

16.4.3 监测方法及测点布设

16.4.4 监测成果分析

16.4.5 监测结论与建议

16.5 桥梁监测案例

16.5.1 工程概况

16.5.2 监测内容及要求

16.5.3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

16.5.4 监测成果分析

16.5.5 监测结论与建议

16.6 高速公路监测案例

16.6.1 工程概况

16.6.2 监测内容及要求

16.6.3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

16.6.4 监测成果分析

16.6.5 监测结论与建议

16.7 既有地铁车站监测案例

16.7.1 工程概况

16.7.2 监测内容及要求

16.7.3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

16.7.4 监测成果分析

16.7.5 监测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浏览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