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GB 50909-2014 现行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urban rail transit structures 收藏

发布日期:2014-03-31

实施日期:2014-12-01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编单位:同济大学,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王君杰,朱敢平,亓路宽,秦国栋,孙利民,曹文宏,袁勇,史海欧,李小军,陈文艳,刘晶波,廖景,杜修力,王建新,杨秀仁,邵长宇,赵成刚,韩振勇,陈国兴,杨庆山,陈鸿,董正方,张素燕,程纬,刘如山,陶连金,王绍博,李伟华,韩鹏,翟长海,韩圣章,丁海平,宋仪,马运康,李伟华,韦晓,卢明奇,崔杰,闫兴非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标准书号:1580242·364

出版时间:2014-10-01

售价 24.15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报批稿,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抗震设计。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要求,由同济大学和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报批稿,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10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要求,场地、地基与基础,地震作用,地震反应计算,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高架区间结构,高架车站结构,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等。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同济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同济大学(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桥梁系805室,邮政编码:20009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同济大学 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 北京工业大学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南京工业大学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地震局 苏州科技学院 广州大学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王君杰 朱敢平 亓路宽 秦国栋 孙利民 曹文宏 袁勇 史海欧 李小军 陈文艳 刘晶波 廖景 杜修力 王建新 杨秀仁 邵长宇 赵成刚 韩振勇 陈国兴 杨庆山 陈鸿 董正方 张素燕 程纬 刘如山 陶连金 王绍博 李伟华 韩鹏 翟长海 韩圣章 丁海平 宋仪 马运康 李伟华 韦晓 卢明奇 崔杰 闫兴非

主要审查人:谢礼立 张雁 陈兴冲 何川 仝学让 谭文 董雪 唐光武 刘雨生 杨伟林 张敏政 杨玉成 沈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365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909-2014,自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3、3.1.4、3.2.4、5.2.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4年3月31日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要求

3.1 抗震设防要求

3.2 抗震性能要求

3.3 地震反应计算

3.4 减震设计

3.5 地震反应观测

4 场地、地基与基础

4.1 一般规定

4.2 场地

4.3 地基与基础

4.4 可液化场地

4.5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5 地震作用

5.1 一般规定

5.2 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5.3 竖向设计地震动参数

5.4 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6 地震反应计算

6.1 一般规定

6.2 地面结构弹性反应谱方法

6.3 地面结构弹塑性反应谱方法

6.4 地面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6.5 支座地震反应计算方法

6.6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6.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横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加速度法

6.8 隧道纵向地震反应计算的反应位移法

6.9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的时程分析方法

7 抗震性能的验算方法

7.1 一般规定

7.2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

7.3 钢管混凝土构件和钢构件

7.4 基础

7.5 支座

7.6 梁端支承长度和行车安全

7.7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8 高架区间结构

8.1 一般规定

8.2 地震反应计算

8.3 抗震性能验算

8.4 抗震构造细节

8.5 抗震措施

9 高架车站结构

9.1 一般规定

9.2 地震反应计算

9.3 抗震性能验算

9.4 抗震构造措施

10 隧道与地下车站结构

10.1 一般规定

10.2 隧道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10.3 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计算

10.4 抗震性能验算

10.5 抗震构造措施

附录A 支座的恢复力模型

附录B 基于集中参数模型的静力与动力分析方法

B.1 桩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B.2 扩大基础集中参数建模方法

B.3 静力非线性分析

B.4 动力非线性分析

附录C 多点输入反应谱组合系数的计算方法

附录D 动力分析中基础的等代弹簧法

D.1 桩基础等代弹簧

D.2 扩大基础等代弹簧

附录E 反应位移法中土层位移的简单确定方法

附录F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抗剪能力计算方法

F.1 柱式构件的抗剪能力

F.2 板构件的抗剪能力

附录G 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G.1 钢筋和钢骨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G.2 钢管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G.3 钢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制订说明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2 Terms and symbols

2.1 Terms

2.2 Symbols

3 Basic requirements

3.1 Requirements for seismic precaution

3.2 Reqirements for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3.3 Seismic response evaluation procedure

3.4 Isolation

3.5 Seismic response observation system

4 Site,Soils and foundation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4.2 Site

4.3 Soils and foundations

4.4 Liquefiable sites

4.5 Sit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5 Earthquake action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5.2 Design parameters for horizontal ground motions

5.3 Design parameters for vertical ground motions

5.4 Design ground motion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y

6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6.2 Elastic response spectrum method for aboveground structures

6.3 Elastoplastic response spectrum method for aboveground structures

6.4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 method for aboveground structures

6.5 Seismic analysis method for bearings

6.6 Response displacement method for the transverse seismic response of tunnels and subground stations

6.7 Response acceleration method for the transverse seismic response of tunnels and subground stations

6.8 Response displacement method for the longitudinal seismic response of tunnels

6.9 Time-history analysis method for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unnels and subground stations

7 Seismic 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procedure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7.2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

7.3 Concrete-filled steel pipe members and steel members

7.4 Foundations

7.5 Bearings

7.6 Minimum support length and traffic safety

7.7 Tunnels and subground stations

8 Elevated interval structures

8.1 General requirements

8.2 Seismic response evaluation procedure

8.3 Seismic performances verification procedure

8.4 Details of seismic design

8.5 Seismic measures

9 Elevated stations

9.1 General requirements

9.2 Seismic response evaluation procedure

9.3 Seismic performances verification procedure

9.4 Details of seismic design

10 Tunnels and subground stations

10.1 General requirements

10.2 Seismic response evaluation of tunnels

10.3 Seismic response evaluation of subground station

10.4 Seismic performances verification procedure

10.5 Details of seismic design

Appendix A Bearing restoring force-displacement relationship

Appendix B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methods based on the lumped parameter mode

Appendix C Multiple-support input response spectrum combination coefficients

Appendix D Equivalent spring method for foundations in the dynamic analysis

Appendix E Simpli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oil displacement by the response displacement method

Appendix F Shear capacity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

Appendix G Ductile capacity for members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1.0.3 抗震设防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本条规范于2022年1月1日被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 GB 55033-2022废止)

3.1.4 各抗震设防类别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标准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

2 重点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对进行过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应采用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确定,但不应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震作用应按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

(本条规范于2022年1月1日被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 GB 55033-2022废止)

(本条规范于2022年1月1日被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 GB 55033-2022废止)

3.2.4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不应低于表3.2.4的规定。

(本条规范于2022年1月1日被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 GB 55033-2022废止)

5.2.1 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值和表5.2.1-1采用;场地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中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分区按表5.2.1-2采用;场地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动力放大系数最大值应取2.5。

(本条规范于2022年1月1日被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 GB 55033-2022废止)

浏览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