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CJJ 166-2011 现行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urban bridges 收藏

发布日期:2011-07-13

实施日期:2012-03-01

主编部门:同济大学

主编单位:同济大学

主要起草人:范立础,李建中,马骉,王志强,包琦玮,叶爱君,刘旭揩,闫兴非,张恺,张宏远,杨澄宇,沈中治,周良,胡世德,徐艳,袁万城,袁建兵,贾乐盈,郭卓明,都锡龄,曹景,彭天波,程为和,管仲国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标准书号:15112·21067

出版时间:2011-12-01

售价 14.49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要求;4.场地、地基与基础;5.地震作用;6.抗震分析;7.抗震验算;8.抗震构造细节设计;9.桥梁减隔震设计;10.斜拉桥、悬索桥和大跨度拱桥;11.抗震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地震基本烈度6、7、8和9度地区的城市梁式桥和跨度不超过150m的拱桥。斜拉桥、悬索桥和大跨度拱桥可按本规范给出的抗震设计原则进行设计。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1998]59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要求;4.场地、地基与基础;5.地震作用;6.抗震分析;7.抗震验算;8.抗震构造细节设计;9.桥梁减隔震设计;10.斜拉桥、悬索桥和大跨度拱桥;11.抗震措施。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同济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同济大学(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邮编:200092)。

本规范主编单位:同济大学

本规范参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范立础 李建中(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马骉 王志强 包琦玮 叶爱君 刘旭揩 闫兴非 张恺 张宏远 杨澄宇 沈中治 周良 胡世德 徐艳 袁万城 袁建兵 贾乐盈 郭卓明 都锡龄 曹景 彭天波 程为和 管仲国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韩振勇 沈永林 刘四田 刘健新 孙虎平 李龙安 李承根 陈文艳 周峥 秦权 唐光武 谢旭 鲍卫刚 魏立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060号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166-2011,自2012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1.3、3.1.4、4.2.1、6.3.2、6.4.2、8.1.1、9.1.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年7月13日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主要符号

3 基本要求

3.1 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3.2 地震影响

3.3 抗震设计方法分类

3.4 桥梁抗震体系

3.5 抗震概念设计

4 场地、地基与基础

4.1 场地

4.2 液化土

4.3 地基的承载力

4.4 桩基

5 地震作用

5.1 一般规定

5.2 设计加速度反应谱

5.3 设计地震动时程

5.4 地震主动土压力和动水压力

5.5 作用效应组合

6 抗震分析

6.1 一般规定

6.2 建模原则

6.3 反应谱法

6.4 时程分析法

6.5 规则桥梁抗震分析

6.6 能力保护构件计算

6.7 桥台

7 抗震验算

7.1 一般规定

7.2 E1地震作用下抗震验算

7.3 E2地震作用下抗震验算

7.4 能力保护构件验算

8 抗震构造细节设计

8.1 墩柱结构构造

8.2 节点构造

9 桥梁减隔震设计

9.1 一般规定

9.2 减隔震装置

9.3 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9.4 减隔震桥梁抗震验算

10 斜拉桥、悬索桥和大跨度拱桥

10.1 一般规定

10.2 建模与分析原则

10.3 性能要求与抗震验算

11 抗震措施

11.1 一般规定

11.2 6度区

11.3 7度区

11.4 8度区

11.5 9度区

附录A 开裂钢筋混凝土截面的等效刚度取值

附录B 圆形和矩形截面屈服曲率和极限曲率计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制定说明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2 Terms and Symbols

2.1 Terms

2.2 Symbols

3 Basic Requirements

3.1 Seismic Classification and Fortification Criterion

3.2 Earthquake Effect

3.3 Classification of Seismic Design Methods

3.4 Bridge Earthquake Resisting Systems

3.5 Seismic Conceptual Design

4 Site,Soil and Foundation

4.1 Site

4.2 Liquefied Soi1

4.3 Capacity of Foundation

4.4 Pile Foundation

5 Earthquake Action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5.2 Design Acceleration Spectrum

5.3 Design Ground Motion Time History

5.4 Seismic Active Soil Pressure and Dynamic Hydraulic Pressure

5.5 Combination of Actions

6 Seismic Analysis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6.2 Principle of Modelling

6.3 Response Spectrum Method

6.4 Time History Analysis Method

6.5 Seismic Analysis for Regular Bridges

6.6 Calculation for Capacity Protected Members

6.7 Bridge Abutment

7 Seismic Check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7.2 Seismic Check for E1 Earthquake

7.3 Seismic Check for E2 Earthquake

7.4 Seismic Check for Capacity Protected Members

8 Seismic Design Details

8.1 Pier Column Detailing

8.2 Joint Detailing

9 Bridge Seismic Isolation Design

9.1 General Requirements

9.2 Seismic Isolation Devices

9.3 Seismic Analysis for Isolated Bridges

9.4 Seismic Check for Isolated Bridges

10 Cable-Stayed Bridge,Suspension Bridge and Long Span Arch Bridge

10.1 General Requirements

10.2 Modelling and Analysis Principles

10.3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Seismic Check

11 Seismic Measures

11.1 General Requirements

11.2 Zone of Seismic Intensity 6

11.3 Zone of Seismic Intensity 7

11.4 Zone of Seismic Intensity 8

11.5 Zone of Seismic Intensity 9

Appendix A Effective Flexural Stiffness of Cracked Reinforced Concrete Sections

Appendix B Yielding and Ultimate Curvature Calculation for Circular and Rectangular Sections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3.1.3 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城市桥梁,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3.1.4 各类城市桥梁的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甲类桥梁抗震措施,当地震基本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更高的要求。

2 乙类和丙类桥梁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地震基本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更高的要求。

3 丁类桥梁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要求。

4.2.1 存在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地基,除6度设防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桥梁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6.3.2 当采用多振型反应谱法计算时,振型阶数在计算方向给出的有效振型参与质量不应低于该方向结构总质量的90%。

6.4.2 时程分析的最终结果,当采用3组地震加速度时程计算时,应取各组计算结果的最大值;当采用7组及以上地震加速度时程计算时,可取结果的平均值。

8.1.1 对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墩柱塑性铰区域内加密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加密区的长度不应小于墩柱弯曲方向截面边长或墩柱上弯矩超过最大弯矩80%的范围;当墩柱的高度与弯曲方向截面边长之比小于2.5时,墩柱加密区的长度应取墩柱全高;

2 加密箍筋的最大间距不应大于10cm或6或/4(为纵筋的直径,为墩柱弯曲方向的截面边长);

3 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

4 螺旋式箍筋的接头必须采用对接焊,矩形箍筋应有135°弯钩,并应伸入核心混凝土之内6以上。

9.1.3 桥梁减隔震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桥梁减隔震支座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屈服强度。

2 相邻上部结构之间应设置足够的间隙。

浏览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