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 GB 50113-2005 废止
Technical code of slipform engineering 收藏

发布日期:2005-05-16

实施日期:2005-08-01

主编部门:中国冶金建设协会

主编单位: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

主要起草人:彭宣常,罗竟宁,张晓萌,胡洪奇,毛凤林,张良杰,董效良,王兰明,杜永深,张崇烨,程骐,陈冰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标准书号:1580058·666

出版时间:2005-07-01

售价 45.00

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滑模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在原规范GBJ 113-87的基础上全面修订,以提高滑模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为重点,吸收成熟的滑模施工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拓宽滑模施工的应用范围,与国家现行的其他工程技术规范配套,并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适用于采用滑模工艺建造的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包括:简体结构、框架结构、墙板结构以及有关特种滑模工程。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七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1997]108号)的要求,由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原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会同全国有关单位共同对原国标《液压滑动模板施工技术规范》GBJ 113—87全面修订而成的。

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滑模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在原规范GBJ 113-87的基础上全面修订,以提高滑模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为重点,吸收成熟的滑模施工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拓宽滑模施工的应用范围,与国家现行的其他工程技术规范配套,并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8章24节和4个附录,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滑模施工工程的设计、滑模施工的准备、滑模装置的设计与制作、滑模施工、特种滑模施工、质量检查及工程验收、附录。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国家标准组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地址:北京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邮政编码:100088),以供今后再次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

参编单位:中国京冶建设工程承包公司 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分部 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 首都钢铁公司建筑研究所 江苏江都建筑专用设备厂 中煤能源集团公司第68工程处 上海住乐建设总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彭宣常 罗竟宁 张晓萌 胡洪奇 毛凤林 张良杰 董效良 王兰明 杜永深 张崇烨 程骐 陈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339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113—2005,自2005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1.3、6.3.1、6.4.1(1)、6.6.9、6.6.14、6.6.15、6.7.1、8.1.6(2)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液压滑动模板施工技术规范》GBJ 113—87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五年五月十六日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主要符号

3 滑模施工工程的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 筒体结构

3.3 框架结构

3.4 墙板结构

4 滑模施工的准备

5 滑模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5.1 总体设计

5.2 部件的设计与制作

6 滑模施工

6.1 滑模装置的组装

6.2 钢筋

6.3 支承杆

6.4 混凝土

6.5 预留孔和预埋件

6.6 滑升

6.7 横向结构的施工

7 特种滑模施工

7.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7.2 混凝土面板施工

7.3 竖井井壁施工

7.4 复合壁施工

7.5 抽孔滑模施工

7.6 滑架提模施工

7.7 滑模托带施工

8 质量检查及工程验收

8.1 质量检查

8.2 工程验收

附录A 设计滑模装置时荷载标准值

附录B 支承杆允许承载能力确定方法

附录C 用贯入阻力测量混凝土凝固的试验方法

附录D 滑模施工常用记录表格

本规范用词说明

5.1.3 滑模装置设计计算必须包括下列荷载:

1 模板系统、操作平台系统的自重(按实际重量计算);

2 操作平台上的施工荷载,包括操作平台上的机械设备及特殊设施等的自重(按实际重量计算),操作平台上施工人员、工具和堆放材料等;

3 操作平台上设置的垂直运输设备运转时的额定附加荷载,包括垂直运输设备的起重量及柔性滑道的张紧力等(按实际荷载计算);垂直运输设备刹车时的制动力;

4 卸料对操作平台的冲击力,以及向模板内倾倒混凝土时混凝土对模板的冲击力;

5 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

6 模板滑动时混凝土与模板之间的摩阻力,当采用滑框倒模施工时,为滑轨与模板之间的摩阻力;

7 风荷载。

6.3.1 支承杆的直径、规格应与所使用的千斤顶相适应,第一批插入千斤顶的支承杆其长度不得少于4种,两相邻接头高差不应小于1m,同一高度上支承杆接头数不应大于总量的1/4。

当采用钢管支承杆且设置在混凝土体外时,对支承杆的调直、接长、加固应作专项设计,确保支承体系的稳定。

6.4.1 用于滑模施工的混凝土,应事先做好混凝土配比的试配工作,其性能除应满足设计所规定的强度、抗渗性、耐久性以及季节性施工等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列规定:

1 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增长速度,必须满足模板滑升速度的要求;

2 混凝土宜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

3 混凝土入模时的坍落度,应符合表6.4.1的规定;

4 在混凝土中掺入的外加剂或掺合料,其品种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6.6.9 在滑升过程中,应检查操作平台结构、支承杆的工作状态及混凝土的凝结状态,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6.6.14 模板滑空时,应事先验算支承杆在操作平台自重、施工荷载、风荷载等共同作用下的稳定性,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时,应对支承杆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

6.6.15 混凝土出模强度应控制在0.2~0.4MPa或混凝土贯入阻力值在0.30~1.05kN/cm2;采用滑框倒模施工的混凝土出模强度不得小于0.2MPa。

6.7.1 按整体结构设计的横向结构,当采用后期施工时,应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稳定并满足设计要求。

8.1.6 混凝土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标准养护混凝土试块的组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要求进行。

2 混凝土出模强度的检查,应在滑模平台现场进行测定,每一工作班应不少于一次;当在一个工作班上气温有骤变或混凝土配合比有变动时,必须相应增加检查次数。

3 在每次模板提升后,应立即检查出模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重大问题应做好处理记录。

浏览足迹